首页 > 综合 > 正文

东湖评论:功成何须在我,大道通衢利千秋 当前信息

2025-11-05 12:08:51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资料图】

“功成不必在我”,一句朴素的话语,蕴含着崇高的精神境界与强烈的历史担当。这股“气”,是胸襟,是格局,更是干事创业必须秉持的价值追求。将其置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具体领域来看待,更能深刻体悟其时代意义与实践要求。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投资巨大、周期漫长、牵涉面广,需要经历规划、立项、建设、管养、运营等多个环节,凝聚着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其效益的显现并非立竿见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甘于抓未成之事。

这股“气”,体现在科学规划、着眼长远的战略定力上。交通项目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和客观实际,克服急功近利思想。是追求眼前“显绩”,盲目上马“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还是立足区域长远发展、人民持久福祉,谋划也许当下看不见成效,但利于根本、利于未来的骨架网络、关键通道?这考验着决策者的远见卓识。真正的担当,是能够沉下心来,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哪怕项目在自己任期内未能剪彩,但只要方向正确、符合规律,就要有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

这股“气”,体现在攻坚克难、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上。交通建设常遇复杂地质、恶劣环境等“硬骨头”,需要攻克大量技术难题,协调多方利益关系。一线建设者和管理者们,常年奋战在崇山峻岭、荒漠戈壁,风餐露宿。许多工作是是“看不见”的工程,但其重要性丝毫不减。正是无数人选择做“栽树人”、“挖井人”,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将汗水挥洒在平凡的岗位上,才铸就了纵横九州的交通奇迹。这种“我在功中,功不必在我”的境界,是交通事业持续发展的坚实支撑。

这股“气”,还体现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质量坚守上。一个秉持“功成不必在我”信念的人,其精神内核是为后人栽树的奉献与胸怀。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只是历史长河中接力的一棒,首要责任是为未来打好基础,而不是为自己树碑立传。因此,他能更有底气地拒绝以牺牲安全和质量来换取速度的短视行为,能坚定不移地将资源与精力投入到那些关乎工程百年大计的、或许“看不见”的基础性工作中去。这种信念,转化为行动,就是始终将质量和安全置于速度和显绩之上的职业操守与历史担当。

当然,“功成不必在我”绝非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而是强调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绩观。它要求我们既要积极履职,在当下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又要保持历史耐心,不搞短期行为,不做表面文章。

“十五五”规划建议稿中提到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未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广大交通战线的同志们尤需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以“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沉潜务实,久久为功,必将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画卷中,留下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交通印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海东(武汉长江新区“江小豚”团队)

责编:詹蔷

标签: 观察家网 最新资讯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