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东湖评论:因地制宜,走好科技兴农产业之路

2025-11-04 22:00:26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资料图)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各类问题的前提,更是推动乡村蝶变的总引擎,唯有聚焦产业发展,深耕特色产业、激活发展潜能、坚持联农带农,才能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产值”,让农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乡村产业发展,贵在特色、重在差异,若盲目跟风、陷入“千村一面”,必然会跌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有的乡村靠山吃山,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的“金山银山”;有的乡村靠水吃水,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掀起农民增收的“致富浪”;有的乡村传承传统技艺,让古老手工艺品在现代市场中重焕生机。景德镇陶瓷、东北黑土地大米、信阳毛尖,这些扎根乡土的特色品牌,让乡村产业有了辨识度、竞争力,更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底气。唯有立足本土、深挖资源禀赋,方能走出独树一帜的发展之路。

传统产业若想重焕生机,离不开创新这一“点石成金”的关键力量。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更“智慧”,浙江台州农田应用无人机与AI模型,效率提升3倍以上,成本降低约60%;河南浚县花生田依托智能灌溉系统,亩均增产约15%,高产田块突破千斤......这些新技术,让农民“靠天吃饭”的旧模式转变为“知天而作”的新形态。模式创新则让产业链条持续延伸,江夏湖泗通过土地流转、农房租改,将脱贫村海洋村打造成文旅休闲、康养度假的新地标,成功探索出传统乡村的发展新路径。“农业+旅游”“农业+文创”“农业+电商”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打破了传统农业的边界,让一粒米、一颗果、一朵花衍生出多重价值。创新为产业注入了现代动能,但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始终是农民,唯有紧扣联农带农,才能彰显产业的民生温度。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脱离农民的产业,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将农民嵌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业发展才有坚实根基与温度。在福建晋江,“三金模式”(租金+股金+佣金)让农民变身股东,让超万户农民年均增收3万余元;四川战旗村以集体名义入股农商旅项目,村民年分红超万元,家门口就业率94.7%;海南共享农庄推行“订单保底”机制,胶农收入与市场价格联动,实现稳赚不赔。当农民从产业发展的“看客”转变为“主角”,从“打工者”升级为“股东”,乡村产业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乡村振兴也拥有了最深厚的民意基础。

乡村产业发展,一头连着田野间的希望,一头连着百姓的期盼。特色是根基,创新是动力,联农是落点,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坚信,只要守好特色之根、激发创新之力、筑牢联农之基,乡村产业定能“枝繁叶茂”,让亿万农民在产业兴旺的浪潮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张硕(江夏区“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

标签: 观察家网 最新资讯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