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孙嘉怿在网络上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项目,8年来,她成了一个总是奔波在路上的人,她在全国各地组织起400多位志愿者,让超过1600位英烈成功“找到”亲人。岁月编织人生,光阴沉淀故事,《光阴的故事》跟随孙嘉怿了解更多让英烈与家属“团聚”的故事。
今年8月15日,宁波栎社机场,孙嘉怿又要出发了。这一次的目的地是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烈士陵园。不久前,孙嘉怿和她的志愿者团队在比对烈士线索时,找到了平型关大捷牺牲烈士雷三宝的家属。
【资料图】
第二天一大早,孙嘉怿和志愿者一行人,陪烈士家属前往平型关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引导大家走进苍松翠柏间。在墓前,烈士家属的艰难找寻,都化作此刻的无声哽咽。这一天,雷家三代人足足等了90年。
在历史的脚步中
为英烈寻找回家的路
英烈墓前,这场跨越90年时空的团聚,在孙嘉怿心里,是对英烈最真诚的告慰。多年来,她手持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或仅仅凭借墓碑上一个模糊的籍贯信息,像一位“时空摆渡人”,在历史的脚步中,为英烈寻找回家的路。
孙嘉怿萌生“为烈士寻亲”这个念头,源于她的家庭。孙嘉怿的外公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名侦察兵。为了整理外公的事迹,她加入很多老兵群,还参加了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服务团队。每次外出远行,她都要去当地的烈士陵园,将墓碑上烈士的详细资料和照片发到网络上。慢慢地,孙嘉怿受到全国各地烈士家属的关注。
孙嘉怿告诉记者,像雷三宝英烈的家属一样,还有很多家庭都在进行着一场跨越几十年的寻找,同样,很多长眠在烈士陵园的无名英烈,也在等待着家属的告慰。
平型关烈士陵园园长 段新生:在我们陵园的24座墓丘里边合葬了556位烈士,有名字的太少了,牺牲了以后就地埋到战场,因为当时条件有限。陵园建好了以后,隔了30多年回迁的时候,这个名字基本上就风化了。
孙嘉怿:像他们一样苦苦追寻的家庭,因为烈士的无名,或者因为更多的原因,苦苦追寻找不到。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完成几十年都完成不了的那几步。
并肩同行
帮助1600多位英烈找到亲人
让雷三宝英烈与家属团聚,是孙嘉怿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项目以来,成功帮助的第1625名英烈家属。在这条特殊的寻亲路上, 与她并肩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
2017年,孙嘉怿通过网络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服务项目后,在全国广泛招募志愿者。
孙嘉怿:当时我记得好多人转发,转了几千条,天天都有人来找我想加入进来。我需要有持续热情投入的人。
然而,这条寻亲路并不好走。烈士生前在部队的名字跟在老家的名字不一致,出生地登记错误,部队番号的变化等,这些都需要志愿者们花大量的时间去查阅资料做比对,找人问询。有时候,找到一条有价值的线索,孙嘉怿和她的团队会持续跟踪几个月甚至几年。
孙嘉怿:我觉得最难的其实倒不是说我们去翻山越岭,实际上最难的是当你追查一条线索之后,你发现追到底之后,线索断了。我每次去到去看望那些家属,看到他们豆大的眼泪一颗一颗往下垂,心里还是有遗憾的。
遗憾和失落始终没有动摇孙嘉怿的初心。8年来,孙嘉怿和她的志愿者团队跨越7个国家,行走25个省份,到过718座境内外中国烈士墓地。截至目前,已收集整理烈士信息超过4万条,成功帮助1600多位英烈找到亲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