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东湖评论:晒秋时节好“丰景”,醉美黄陂迎客来 焦点速读

2025-09-28 22:03:08来源:荆楚网 ​(湖北日报网)  


(相关资料图)

青石板路上,簸箕竹匾层层叠叠,火红辣椒、金黄玉米、橙黄南瓜、褐色板栗排兵布阵……9月23日,武汉市黄陂区大余湾的秋日盛景再度刷屏,央视CCTV-13《新闻直播间》等三大央视频道同步聚焦,这已是古村晒秋活动连续3年登上央视舞台,大余湾的晒秋,已悄然酝酿成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何为晒秋?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用竹篾盘架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如今大余湾的晒秋,无疑已经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不但晒出了丰收,还晒出了景观、晒出了旅游,晒出了乡村美学和乡村价值。

乡村美则国家美,乡村首先要能留住乡风乡韵乡愁。乡村要发展,保护是基础,可持续发展是出路。近年来,大余湾村本着“修旧如旧、传承创新”的原则,用文化赋能,打造古今交融的活力古村。如,在传统中生长出新业态,古村药局、乡村喜屋、非遗工匠坊、村规民约文化馆等场馆陆续开放,为游客提供更深度的文化参与。创新打造的大余湾社区博物馆,新增黄陂工匠文化馆、非遗婚俗文化馆等博物馆聚落,成为都市游客的打卡地。又如,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社会治理智慧,该村以“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为家训,居民大门都是外宽里窄,折射出“宽进窄出、勤俭节约”的治家理念。让当地村民既能感受乡韵乡愁、祖辈记忆,也为游客领略历史文化的魅力提供了平台。

旅游作为乡村发展的一个路子,走稳走远需要扎根实际,用智慧将自然和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眼下,大余湾充分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品牌及乡村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打造集农业休闲、生态游憩、乡村文化于一体的精品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激发乡村旅游消费新活力。该村的晒秋活动正从观光游转变为体验游,每年有变化、有提升、有新鲜感,进一步拉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也增强了体验感和获得感。譬如,新开业的“Vanas”乡村咖啡馆,已成为年轻人登高赏景、社交休憩的新地标;接待了近40个题材覆盖历史、仙侠、乡村等多种类型的短剧剧组,古村成为天然影视基地;推出了“木兰宠粉”系列福利活动,实现“边游边购”的一站式消费体验,进一步放大了大余湾单个景区的吸引力等。大余湾成功让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找到了恰当的结合点,让文化活起来,让旅游厚起来。

可以说,大余湾的晒秋是黄陂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动情点。一方面,其景观生产,活化、丰富了民俗文化的呈现形式,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促进了景村融合,推动了乡村共同体的重构、重建。同时,也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农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驱动了乡村振兴。另一方面,晒秋以农民为主角、农业为主线、农村为主场,晒出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乡村秋韵,晒出了黄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干劲和决心,晒出了黄陂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美好前景,晒出了黄陂人民对端牢“中国碗”,装满“中国粮”的信心与决心,更表达出黄陂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希冀和信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最美的秋天,不在唐诗宋词里,不在照片视频中,而是在大余湾色彩斑斓的乡村里。随着名气、关注度、游客的增多,需要我们实干笃行,乘势而上,让大余湾这座古村“活”起来、“美”起来,让历史文化在保护中更好传承,让乡村景色更美丽、文化更兴盛。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宁宜潮(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区融媒体中心)

图源:黄陂区融媒体中心

责编:陈泉

标签: 观察家网 最新资讯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