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东湖漫评:秋分遇月满,人间小团圆

2025-09-22 15:13:28来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资料图)

月光如练,静静流淌在青石阶上。烛光摇曳的案桌前,月饼被雕成并蒂莲,西瓜切成月牙弯,几串紫葡萄在烛光里泛着温润的光。人们整了整衣冠,一次次俯身行礼,将心底的祈愿轻声诉与月神听。这是传承千年的祭月仪式,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绘尽了中国人对团圆、和谐与吉祥的永恒向往。

秋分曾是古代重要的祭月节,古人讲究天人合一,秋分昼夜均分、阴阳调和,恰是敬月的吉时。周代便立下“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礼制,秋分祭月成为古老的祭月节,在秋分时节代代相传。然而,由于秋分在农历八月中的日期每年不同,未必都能遇见圆月,而祭月无月被视为不吉,因此民间逐渐将祭月时间调整至农历八月十五,形成如今的中秋节。秋分与中秋,就这样在历史的变迁中,交织出一段独特的文化渊源,如同两条蜿蜒的河流,最终汇聚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

这一变迁,深蕴着东方的智慧与辩证。秋分代表着中国人观察自然的科学精神。古人通过圭表测影,精确确定了昼夜平分的时刻,《尚书·尧典》称之为“宵中”,指昼夜均等。这一发现比西方历法毫不逊色,展现了中华文明中理性求真的的一面。而中秋则承载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情感寄托,通过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强化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结,代表了炎黄子孙特有的感性浪漫。当秋分的科学精确变迁为中秋的诗意浪漫,当理性思维与感性情怀在九、十月的转角交汇,我们看到了理性与感性最美妙的平衡。

然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往往让我们迷失在这种平衡之外。我们奔走在高楼大厦之间,却忘了仰望头顶的月亮;埋头于数据报表之中,却忽略了窗外桂花的清香;习惯了用算法衡量万物,却生疏了用真心感受温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重拾平衡?或许传统的节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既做现代社会的理性思考者,也成为传统文化的感性传承者。

我们不妨从古人之慧中汲取灵感。苏轼的"起舞弄清影"、李白的“举杯邀明月”,是以诗心捕捉生命之美;古时将藕节雕成玉兔,柚子刻作蟾宫,以纤巧手艺将寻常果蔬化为月宫仙境,在日常琐碎中营造出生活的诗意。而今,我们亦可亲手扎一盏荷花灯,让指尖传递传统手艺所蕴藏的匠心与祝福;与亲友共制、分食传统美食,传递传统滋味之余,重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与文化温度。

传统文化以节日的仪式代代相传,其中的生活智慧亦随之绵延,永续发展。这轮照过李白、苏轼的明月,如今也照在我们身上。它不言,却告诉我们什么是永恒;它不语,却让我们读懂何为圆满。在这个秋分与中秋相继的美好时节,让我们放慢脚步,在忙碌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罗欣然、王疾风(“青苹果乐园”团队)

责编:杨虹磊

标签: 观察家网 最新资讯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