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吴礼霜 实习生 谭宋) 近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以传世名画《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为灵感,推出“Mask 熙载”系列文创及配套定格动画短片,通过积木人偶和方言配音的创新形式,让这幅定格千年的画卷“动起来”。
《唐寅临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画中韩熙载夜宴的盛景承载着五代十国的社会风貌与人文精神。如何让这幅定格千年的画卷“动起来”,让当代人尤其是年轻群体读懂其中的历史温度?三峡博物馆给出了极具想象力的答案。
7月15日,“Mask 熙载”系列文创重磅亮相。作为馆方深耕文物活化的先锋探索,该系列突破传统文创的静态呈现模式,以精密积木为载体,将画中韩熙载、侍女、舞姬 “王屋山”等经典形象重塑为可拼装、可把玩的立体人偶。这种“以形载意”的创新,让平面画作中的人物从二维走向三维,从“观赏”变为“互动”,为大众亲近历史提供了全新触点。
而在此基础上创作的定格动画短片,让静态积木在镜头下“苏醒”。视频中,侍女匆匆禀报、韩熙载更衣相迎、宴席上觥筹交错……画中经典场景被生动还原。这种“让历史场景动起来”的尝试,打破了时空壁垒,让观众得以“穿越” 回夜宴现场,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历史的肌理。
此外,该短片的点睛之笔,还在于重庆方言的融入。侍女用乡音调侃“宴席连轴转”,舞姬以诙谐语调分享“表演日常”,韩熙载在喧嚣中流露深沉独白。这种生活化的表达方式,让“画中人”不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成为有血有肉、能引发共鸣的“身边人”。
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Mask 熙载”积木人偶既是文创产品,更是文化 IP 的核心载体。未来,三峡博物馆将以此为基础,构建“多维活化生态”。结合 AR 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让观众“走进”夜宴现场与古人“对话”;联动教育机构开发趣味课程,将历史知识融入互动游戏;从更多馆藏文物中汲取灵感,让“积木活化”模式覆盖更广历史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