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天天观速讯丨女儿墙为什么叫女儿墙?(女儿墙的由来)

2022-11-24 09:36:11来源:互联网  

女儿墙这个名称在建筑名称当中属于一个异类,与其他同类对比像什么框架柱,框架梁,构造柱之类的,都是以功能性命名,但是女儿墙却不是,其他构件名称就像是硬汉,女儿墙就是被硬汉保护的女孩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那么女儿墙的由来是什么呢?从古至今它又有什么变化呢,且听我娓娓道来。

先说一下女儿墙的作用,女儿墙是建筑物屋顶四周围的矮墙,主要作用除维护安全外,亦会在底处施作防水压砖收头,以避免防水层渗水、或是屋顶雨水漫流。依建筑技术规则规定,女儿墙被视作栏杆的作用。

除了是保护人员的安全外,并对建筑立面起装饰作用。在古代女儿墙的作用也是这样的么?

相传古代的瓦匠,忙于工作,老婆早年不幸去世,留下一个女儿,爷俩相依为命,有一天在一个大户人家干活,女儿不幸坠屋身亡。瓦匠伤心欲绝,痛不欲生,为了防止更多的悲剧发生,之后就在屋顶砌筑一圈矮墙,并且以女儿墙来纪念对自己女儿的思念之情。这是一个很凄美的传说,但女儿墙的由来历史上是记载的,他的作用与现在的作用相同么?

唐代有“诗豪”之称的刘禹锡,在诗中道: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里面的女墙,就是女儿墙。

后来,女儿墙又叫"睥(pi)睨(ni)",指城墙顶上的矮墙,建于城墙顶的内侧,一般比垛口低,起拦护作用,是在城墙壁上再设的另一道墙,是"城墙壁的女儿也",也就是女儿墙。《古今论》记载:"女墙者,城上小墙也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由此可见,女儿墙不仅与窥人有关,而且还另有一个直露的名字,只是"睥睨"一词太过于瘪口,不如"女墙"含蓄,所以后来"女儿墙"的名称也就由此得出。

关于女儿墙的诗句古代历史上还有很多,如:李贺的《石城晓》中写道:“月落大堤上,女垣栖乌起。

在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指的就是城墙边上的凸起部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中都有对女儿墙的描述,《三国演义》的第五十一回写道:只见女墙边虚所搠旌旗,无人守护。《水浒传》的第三十一回:這孟州城是个小去处,那土城苦不甚高。就女墙边,望下先把朴刀虛按下按,刀尖在上,棒梢向下。

这里面的女儿墙明显也是保护的作用,但是他的主要作用在于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方面,并且和现在的造型也有了区别,是修建于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在反击敌人来犯时,掩护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有瞭望孔,用来瞭望来犯之敌,下部有通风孔,朋友门可以参照万里长城上面的墙垛。

普通民众的生活是越来越安全平稳,一些大户人家也在自己家中,做起了女儿墙。

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记·居室部》中写道:予以私意释之,此名以内之及肩小墙,……,岂妇人女子之事哉?

这里面的女儿墙作用又有所变化是用来防止少女与外界接触的小墙。古代女子是不允许出门的,女儿墙隔绝了少女出门,但是不高墙外的景色还是能看到的,可墙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古代少女往往会在一瞥之间,便能一见钟情,发现自己的意中人。之后很多大家闺秀与书生的故事就是从女儿墙开始的。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表述这这种看似死板却有着丰富意蕴的含蓄之美。

以上是古代诗歌以及文献对女墙的记载,女儿墙也是有史可寻的。义和团清末的武装爱国组织,"红灯照"是其中的由女性组成的分支。当时还有寡妇的"红灯照",老妇的"青灯照"等分支,一律强调男女平等思想,在反清运动打下了赫赫威名。在攻打天主教堂时,义和团与敌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教堂主教纪隆为了抵抗义和团,将教堂所有女性剥光了衣服推到阵前。就在义和团将士束手无策之际,"红灯照"勇敢地冲进教堂,义和团将士随之而入,攻破了教堂。"红灯照"冲进城内,登上德胜门。此刻"红灯照"的女战士见这矮人一等的"女儿墙",大怒,眼见就要拆墙。红灯照的林大姐即可拦住,道:"我们每个人搬几块砖,运几袋灰,把女儿墙加高,岂不是更好"?"大家赞同。于是,一杆大红旗在城楼上迎风飘扬,上书"夺回奉天城,加高女儿墙"十个大字。

女儿墙古代从女墙转变成现在的女儿墙,作用也是根据时代的需求有所改变,从抵御外敌到保护民众的人生安全,也代表这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