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今冬安徽三汊河湿地“新”现三种候鸟,十余年已新增93种_关注

2025-11-11 20:05:12来源: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眼下正值候鸟迁徙的季节,11月11日,大皖新闻记者来到位于蚌埠市淮上区的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初冬的晨雾中,空气中多了几缕清脆的鸟鸣。记者现场了解到,公园鸟类监测员陈永胜在镜头中捕捉到三种羽毛纹路各异的候鸟掠过芦苇荡,它们正是今年冬季在三汊河湿地首次发现的越冬迁徙候鸟树鹨、灰头鹀、红尾鸫。

树鹨

作为扎根三汊河十余年的鸟类监测员,陈永胜对这片湿地的“鸟邻居”再熟悉不过。今年冬天,他给记者带来两个好消息:首先是首次观测到树鹨、灰头鹀、红尾鸫三种越冬候鸟;其次是湿地公园的鸟类记录,已从建园初期的103种更新至196种,十余年间新增93种。


(资料图片)

灰头鹀

“这三种鸟都是从西伯利亚长途飞来的。”陈永胜指着监测记录介绍,树鹨偏爱林缘草地与灌木丛,以昆虫为食,原本秋冬多飞往非洲、南亚;灰头鹀偏好潮湿灌丛,警惕性强,食性随季节在昆虫与植物种子间切换,繁殖区覆盖东北亚至西伯利亚;红尾鸫习惯集群活动,越冬时依赖浆果与昆虫,繁殖地远在西伯利亚北部。

红尾鸫(也叫红尾斑鸫)

虽然与湿地内的东方白鹳、白鹤等明星物种相比,这三种候鸟并不显眼,却传递出细腻的生态信号:树鹨选择林边栖息地,说明湿地周边的植被分层已形成稳定的昆虫栖息环境;灰头鹀对潮湿灌丛的偏好,印证了湿地水源补给与生物多样性维持良好;红尾鸫的集群出现,反映湿地的浆果类植物资源充足,且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处于其适应范围内。

陈永胜在观测中

“它们就像生态系统的‘微型监测站’,从食性、栖息地选择等维度,拼出了湿地健康的完整图景。”陈永胜说。

从103种到196种的鸟种增长,是湿地修复、人为干扰减少的直接佐证,更是人与自然的“纽带”——当普通候鸟也能在此找到生存空间,恰是“万物共生”的生动实践。

如今活跃的水鸟

如今的三汊河湿地,已成为候鸟迁徙路上的“温馨家园”。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负责人高路介绍,湿地内树木结满坚果野果,水源充沛、植被繁茂,为不同习性的候鸟提供了安全隐蔽的栖息空间。今年新增加的候鸟“如约而至”,俨然成为蚌埠生态向好的生动写照。

大皖新闻记者 李勇 通讯员 张曦雨 王杰敏

编辑 崔恒

标签: 观察家网 最新资讯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