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至30日,当西平县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代表陈春荣站在首次中国乡风文明大会的舞台上;10月29日,当2025年全国“我们的节日·重阳”主题活动暨移风易俗现场会在西平举办;时间再追溯到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西平县一举拿下全国文明城市的桂冠,实现了“首创必成”目标,在一个届期内一举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如今,这个位于中原腹地的县城,便不再是地图上一个寻常的坐标,而成为一种现象,一份样本。人们不禁要问:是怎样的力量,让西平在关乎国家文明与民生幸福的宏大叙事中,多次写下自己闪亮的名字?
带着这份好奇,我们深入西平,试图解码这片土地背后,那份将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治理与民心完美融合的“西平答卷”。
源与流——嫘祖故里的千年文明底色
任何一朵当代的精神文明之花,都离不开深植于历史的文化根脉。西平的底气,首先便来自那穿越了五千年的嫘祖遗风。
作为黄帝正妃、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嫘祖教民养蚕缫丝,肇启了华夏文明的衣冠礼仪。在这片土地上,“慈母”“孝亲”“仁爱”与“创造”的基因,从文明伊始便被深深铸就。千百年来,嫘祖文化如同一条不息的精神之河,浸润着西平的每一寸土地,塑造了这里尊祖敬宗、崇德向善的淳厚民风。
行走在西平,你会感受到一种流淌在血液里的温润与敬意。在乡间,我们能看到古老的祠庙被修缮保护,传统的家规家训被重新整理、悬挂于堂屋最显眼处。这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一场自觉的文化寻根与德化育人工程。县政府系统性地挖掘、整理本土孝贤故事,编撰成册,甚至创作成地方戏曲、三句半等,让古老的道德教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西平县移风易俗优秀案例集》《你也能活一百岁》等书籍的出版,不仅是对生命奇迹的记录,更是将一种健康、积极、充满人文关怀的生活方式,从学术视野推向了寻常百姓家。
这份深植于文化基因中的伦理自觉,构成了西平文明乡风与孝善传承最深厚、最稳固的基石。
根与叶——顶层设计的民生温度与空间格局
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转化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感。西平的卓越之处,在于决策者们,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将“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乡风文明”从愿景变成了现实。
有了美好的蓝图,更需要坚实的硬件支撑。在民政局采访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前瞻性的“民生温度”。全县共有20个敬老院、2个公办养老院、3个社会办养老院、3所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7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这是一种将“软性”的文明乡风建设与“硬性”的养老规划相结合的智慧。从宏观的县域格局到微观的社区单元,对老年人的关怀、对文明乡风的培育,被巧妙地编织进城市和乡村的肌理之中。这为西平构建“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打造乡村文化阵地,提供了坚实而科学的空间底座。
于是,我们看到:县里设施齐全的养老服务中心和智慧养老平台熠熠生辉;乡镇完成提质升级的标准敬老院温馨如家;村庄里,一座座由闲置宅基地或旧校舍改造而成的“幸福食堂”如春笋般破土,成为留守老人们吃饭、娱乐、交流的乐园。与此同时,全县大大小小200多处绿化小游园,不仅是生态建设的成果,更成了老人们最爱的休闲去处,构成“绿树村边合,老人笑开颜”的和谐画卷。
花与果——文明乡风滋养下的长寿之乡
当文化的“源”与规划的“根”都已俱备,文明与健康的花朵便自然绚烂绽放。
是医养结合的“安心保障”。西平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深度下沉,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紧密协作。在这里,医疗保障是医生定期上门的问诊,是床头一键呼救的安心,是“病有良医”的现实图景。它为“长寿”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支撑,让人们不仅活得长,更能活出质量与尊严。
其二,是德化育人的“新风体系”。西平的成功,在于它激活了民间的内生力量。持续开展的“移风易俗新风尚 文明西平正能量”活动,让孝行义举被看见、被传颂、被效仿。我们采访的故事里,有侍奉双亲的普通农民,有见义勇为的现役军人,有捐资建桥修路的企业家……这些来自群众身边的榜样,汇聚成新时代的“孝子贤孙”群像,让孝善之风从“一家之德”升华为“一域之风”。
其三,是林长制下的“生态滋养”。全县推行的林长制,守护着10.98万亩的林地,不仅守住了绿水青山,也为居民,尤其是老人,提供了最宝贵的“天然氧吧”。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健康长寿最天然的馈赠。
这是一种“于无声中听惊雷”的关怀。解密西平,我们发现其成功的核心,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从文化到政策,从硬件到软件,从政府到民间的、完整的文明生态体系。
它让尊老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让养老成为一种制度保障,让敬老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让乐老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在这里,文明乡风不是强制的规训,而是人们发自内心的选择;长寿现象也不仅是生命的奇迹,更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
文化的滋养,政策的托底,设施的完善,风气的熏陶,最终结出了甜美的果实——在西平,九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百岁老人数量稳步增长。这些长寿老人,是西平县孝善生态最有力的“活广告”。
西平献给全国的,不仅仅是一份关于孝道与乡风的“优秀作业”,更是一种可资借鉴的“整体性”发展方案。它告诉我们,现代化的征程中,完全可以将人民的幸福感、社会的文明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最核心的追求,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充满温情的康庄大道。
这,就是西平告诉全国的,关于文明、关于长寿、关于传承、关于幸福的当代故事。它的答卷,依然在书写,愈发厚重,愈发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