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环球快报:【地评线】东湖评论:“中国茶”世界香

2022-12-06 05:38:46来源:荆楚网  

近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时间,这一话题燃爆全网,迅速冲上微博热搜,短时间获得1亿+的阅读量,无数国人为之振奋骄傲。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称这体现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


【资料图】

此次成功列入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堪称我国人类非遗申报项目中的“体量之最”,共涉及15个省份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六大茶类、再加工茶等传统制茶技艺。以绿茶制作技艺为例,不少家喻户晓的名茶面孔悉数亮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恩施玉露、信阳毛尖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也是茶树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作为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撰写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栽培方法、加工技艺、品饮方式、茶礼茶道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我国传播出去。此次申遗成功,为国人圆梦,可谓实至名归,既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表现之一,也是中国民族文化自信的国际认可。

茶文化的出圈令人欣喜。非遗不只代表历史,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满足当下、适应未来?

后申遗时代,要让非遗“传”下去。推进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传承和发展,制定传统制茶技艺及其习俗保护计划,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挖掘和支持力度,提供各类平台让他们走到台前,用好“代言人”。依托中职院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巩固代际传承。建设茶文化展示馆,举办非遗传承培训班,建立青少年研学基地,编写普及读本。利用“非遗日”和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形式多样的非遗保护和宣传活动。文旅有效融合,举办茶文化旅游节、文化节等,推动茶文化进景区,让非遗“亲人”、“近人”、“迷人”。

后申遗时代,要让非遗“活”起来。保护的最好方式是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不同于戏曲、书法等传统非遗项目,中国茶文化有深厚的民间基础,可通过重新赋予仪式感和社交元素,满足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休闲、社交需求。从“秋天第一杯奶茶”“茶颜悦色”“围炉煮茶”等热点的引爆,到无糖茶饮料、混搭风味茶等新品的热卖,还可以结合时代热点,抓住消费者痛点,运用电影、综艺、文创IP、新媒体平台话题创建等多种形式,酝酿出更美的“茶”滋味、更潮的“茶”体验,吸引更多年轻一代新客户群。

后申遗时代,要让非遗“亮”起来。中国茶叶出口量世界第一,茶品类超过2000多个。近三年,国内茶叶销售量约达3000亿元,但市场却非常分散,存在大量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企业及小型茶企。我们日常购买茶叶时,大多想到的是哪一种茶叶,而不是哪一个茶叶品牌,“有品类、无品牌”是中国茶企没能跨过的一道坎。痛定思痛,传统茶行业要加强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资本化打造运营,加大应用采茶制茶的先进化机械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强对有关茶科技成果的科技转化力度,优质企业强强联合,加快整体运营和升级上市进程。

后申遗时代,要让非遗“走”出去。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与茶有关的诗词不胜枚举。我们要加大挖掘文化特色,讲好中国茶故事,打造非遗文化品牌,通过非遗传承视频、纪录片、IP创建等进行包装宣传,利用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和留学生等现有载体,开展国际茶文化交流会,让传统制茶技艺非遗成为中华文化特色名片,作为社交联谊、传播文化的精神纽带,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中国精彩”。

稿源:荆楚网

作者:祝君(武汉经开区)

责编:丁玥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