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世界热头条丨【东湖评论·书评】十八锅古法红糖熬出非遗传承的丝丝甜味

2022-11-30 17:38:45来源:荆楚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红糖,生活中常见的补气养血的食品,对于它的制作过程和背后的故事,却知之甚少。近日读到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曾维惠的长篇小说《长腰山,十八锅》,从孩子的视角讲述长腰山古法红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没落”到“逐渐振兴”的过程,包含着三代人面对即将失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挣扎下坚守、在保护下传承的奋斗故事和心路历程。透过书中描绘的红通通的灶膛、沸腾着的蔗汁、翻滚着的糖浆……读者可以从中品味到十八锅古法红糖熬出非遗传承的丝丝甜味。

小说本质上是一部少年成长小说。男孩秦树是土生土长的长腰山人,他从小看大人种甘蔗、熬红糖,对古法红糖制作工艺非常感兴趣。可是爷爷一直不让他学,几次将他赶出糖坊。秦树为了学习熬糖,和其他三个孩子一起跑到老拐爷爷家里学熬糖。秦树他们一步步学习,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在他们的心中燃烧,几代人也在这个过程里完成了心与心的贴近。新来的村干部更是为长腰山的乡村振兴打开了思路,一系列政策还有网络视频宣传,让长腰山不断刷屏,成了乡村旅游的火爆地。这里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缤纷的乡土特色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随着长腰山日新月异的发展,一批批外地务工人员纷纷回到家乡,继续古法制糖。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中,老中青三代人都找到了自信,他们将在这里大有作为。这,是生活之甜。

小说更是一部向大国非遗工匠致敬之作。作品中人物众多,老中青三代分别在作品中得到了独特的展现。老一辈在坚守文化的过程中锤炼而成的精神境界,化作长腰山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的一部分,成为当今少年的精神源泉。秦树、杨千帆、江雪、何欣月这些孩子,先是以很大的兴趣向老拐爷爷、秦爷爷等老糖匠学习熬糖,后来又尽自己的力量参与长腰山乡村振兴。他们做事认真,有耐心,又充满智慧,比同龄人更有主见。小说突出了孩子们积极向上的成长力量和孩子们善良真诚的美好品格。这,是文化之甜。

孩子们在学习制糖工艺的过程中,不免与老一辈人产生联系,在交流和碰撞中成长。而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历程,也是对消失在历史尘烟中岁月的回望,对老一辈糖匠集体记忆的回溯。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将个体成长与集体命运联系起来,让这部小说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更具有时代价值。

小说对古法红糖工艺的讲解十分细致深入,切口小所言深,能让读者见微知著,又因穿插着孩子们童真稚趣的故事,使得读起来有轻盈之感。这也是小说的一个特色,如此大篇幅、专业性地纪录非遗文化,一定是作者长期深入研究、走访的结果,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写作姿态和艺术追求。

小说的结构布置也非常精巧用心,七个章节的命名对应了“古法红糖”制作的七个关键步骤——“开秤”“榨汁”“撇泡”“赶水”“摇瓢”“打砂”“倒模”。每一道制作工艺,都有着爷爷辈的探索和往事,是他们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留下的文化遗产。每一个章节,又有孩子这一代的参与,他们既向老一辈学熬糖,又推动着自己的父辈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行列中来。在一定程度上,孩子们成为打开几代人心结的钥匙。七个章节名串联后,整个古法红糖制作工艺仿佛瞬间在读者面前动了起来,让读者不由赞叹非遗文化的精妙绝伦,也对大国工匠的坚守精神肃然起敬。

稿源:荆楚网

作者:徐芳

责编:王舒娴

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