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 > 正文

2.2亿年前恐龙墓 能否揭开恐龙灭绝真正原因

2022-05-28 19:44:22来源:网络整理  

  原标题:2.2亿年前恐龙墓 10只恐龙集体死亡的真相是什么?

  四海网讯 17日,阿根廷科学家宣布在阿根廷西部发现了一座2.2亿年前的恐龙“墓地”,其中大约有10只恐龙的化石。

  据报道,该处“墓地”位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以西1100公里的圣胡安,这些化石于去年9月出土。

  阿根廷古生物学家马蒂内兹(Ricardo Martinez)表示,在这里挖掘出了大约10只恐龙的化石,而且几乎没有沉积物,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马蒂内兹表示,这些化石将近有2.2亿年的历史,由于所属年代是人类所知不多的时期,因此更加深了它的重要价值。

  由于发现恐龙化石的地点直径和深度约为一两米,科学家猜测那里可能是一处水源,而在大旱灾时期,恐龙们可能在寻找水源的时候,因饥渴而集体在该地点死亡。

  恐龙(英文名:Dinosaur),是出现在中生代时期(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一类爬行动物的统称,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

  1841年,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在研究几块样子像蜥蜴骨头化石时,认为它们是某种史前动物留下来的,并命名为恐龙,意思是“恐怖的蜥蜴”。

  恐龙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成为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谜,这个谜至今仍无人能解。地球过去的生物,均被记录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层中,即曾发现许多恐龙的化石。其中可以见到大量或呈现各式各样形状的骨骼。但是,在紧接着的新生代地层中,却完全看不到非鸟恐龙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鸟恐龙在中生代时一起灭绝了,如今仅存鸟类,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可“鸟类属于恐龙”的说法。

  恐龙种类多,体形和习性相差也大,其中最大的易碎双腔龙可能超过50米,而最小的蜂鸟可能还不到10厘米。就食性来说,有温顺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还有荤素都吃的杂食性恐龙。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龙)。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间发现于坦桑尼亚。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最长的恐龙是27米长的梁龙,是在1907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现展示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科学家最新研究显示,0.65亿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时间或早或晚都可能不会导致恐龙灭绝,真实灭绝原因是当时恐龙处于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中,环境剧变易导致灭绝。

  0.65亿年前小行星碰撞地球之前,恐龙就已遭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大量的火山活动和温度变化,导致恐龙生态系统易受伤害。如果小行星碰撞地球早发生数百万年,大量的恐龙种类以及较稳定的食物链,使恐龙能幸存下来;如果小行星碰撞地球晚发生数百万年,恐龙将有机会完善进化,更好地适应恶劣环境条件,可能逃离灭绝厄运。

  大约0.65亿年前,当直径10公里的一颗小行星碰撞在现今墨西哥境内,恐龙世界遭受了环境剧变,使它们处于易受伤害的状态中。这项最新研究是由英国爱丁堡大学古生物学家带领一支国际研究小组负责的,他们研究分析大量恐龙化石标本,其中多数挖掘自北美洲。

  研究小组发现全球广泛出现的火山活动性,海平面变化以及气温波动,导致恐龙食物链出现危机,此时,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碰撞地球,更是雪上加霜,加速了恐龙灭绝消亡。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生物学评论杂志》上。当小行星碰撞地球将导致海啸、地震、野火、气温突然变动以及其它环境因素变化,对原本脆弱的恐龙生态系统带来致命一击,使得恐龙物种陆续灭绝消失。

  唯一幸存的是空中飞行的恐龙物种,它们逐渐进化形成现今的鸟类。英国爱丁堡大学地质科学院的史蒂夫-布鲁萨特博士说:“恐龙是‘糟糕运气’的受害者,当时地球遭受一颗巨大小行星碰撞,正值恐龙生态系统处于最差时期,恐龙很容易遭受攻击伤害。这项最新研究有助于澄清解释恐龙灭绝之谜。”

  一、阿根廷惊现2.2亿年前“恐龙墓地” 10只恐龙饥渴而死

  科学家17日宣布在阿根廷西部发现一座2.2亿年前的恐龙“墓地”,其中大约有10只恐龙的化石。科学家猜测那里可能是一处水源,而在大旱灾时期,恐龙们可能在寻找水源的时候,因饥渴而集体死亡。

  @羊城晚报:说闻解事 【侏罗纪已过去亿万年,恐龙样貌如何被还原?】《侏罗纪世界2》热映,上演了一场极富张力的视觉盛宴,那些鲜活的场景让人仿佛回到了蛮荒而恐怖的远古时代!而现实中恐龙早已不复存在,成了冰冷的化石。那么,它的样貌是如何被还原的?这符合事实吗?

  二、阿根廷出土2.2亿年前恐龙化石,这里竟是它们的“墓地”

  4月19日报道,当地时间4月17日,科学家宣布在阿根廷西部发现了一座2.2亿年前的恐龙“墓地”,其中至少有10只恐龙的化石。

  图为当地时间4月10日,圣胡安大学自然科学研究所和自然科学博物馆(IMCN)发布的阿根廷圣胡安普罗维斯的Ischigualasto国家公园里2.2亿年前的化石照片。

  三、阿根廷惊见“恐龙墓地”,近10种恐龙葬身于此2.2亿年!

  据法新社报道,阿根廷的考古学家周三宣布,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以西1100公里的圣胡安的伊斯奇瓜拉斯托自然公园内,发现一处有2.2亿年历史的“恐龙墓地”,内有约10具保存完好的化石遗骸。

  这批化石全部散落于半径1至2米的范围内,并埋于同一土层,上面没有沉积物。考古学家相信现场是远古的水源,由于大旱的关系令大批恐龙聚集到那儿找水,但最终集体渴死。

  其实早在去年9月,圣胡安大学的考古学家马丁内斯(RicardoMartinez)已发现这遗址,但到最近才完成发掘工作。马丁内斯表示:“这批化石还包括最少7至8头如公牛大小的哺乳类祖先二齿兽,以及数头罕见的鳄鱼祖先的爬虫类化石。”

  考古学家已从化石中提取样本进行化验。马丁内斯强调,这些化石有近2.2亿年的历史,属于三叠纪时期,是人类所知不多的时期,因此更加深了它的研究价值。目前世界上公认最大的“恐龙坟场”是来自我国云南楚雄禄丰县,据考证约有600多只恐龙埋葬于此。

  四、恐龙灭绝或因时运不济 而哺乳动物就幸运得多

  美媒称,科学家从一种远古时代的鱼化石中发现了恐龙灭绝的一些证据,可能是由于气候变化以及火山喷发等,但是仍存在争议。

  据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4月3日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化石就像是对过去事物的摄影学记录。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年前的一幅定格画面在随时间推移一层层沉积起来的地球基岩中被保存下来。如果你幸运的话,你可以把这些标本当做探究过去的快照。按照这一逻辑,在北达科他州发现的一组新化石有可能为我们提供迄今为止有关6600万年前导致恐龙消失的灭绝事件的最佳描绘——假设这些发现经得起某种严肃的审视的话。

  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4月1日发表以及由《纽约人》周刊在上周最早宣布的一项新的研究中,一个科学家团队对大量保存完好的在希克苏鲁伯流星撞击地球前后时刻生活和死亡的动物和鱼类的化石进行了分析。科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假设认为,这块撞入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并在希克苏鲁伯镇附近形成一个长93英里、深12英里陨石坑的岩石曾导致了地球上75%动植物的灭绝。虽然希克苏鲁伯陨石很可能并非恐龙死绝的唯一原因(气候变化和火山活动加剧当时也曾让环境承受了极大压力),但那个时候正是白垩纪结束以及即将出现哺乳动物崛起的时期。

  曼彻斯特大学古生物学家、这项新研究报告的联合作者菲尔·曼宁说:“如果恐龙是爱碰运气的动物,那么它们很可能会对这种概率感到相当不快。当时对于恐龙来说就是时运不济,而对哺乳动物来说则是非常出色的运气。”

  这样的事情以前还从来没有发现过。堪萨斯大学地质学博士生、这份新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罗伯特·德帕尔马说,这些化石“是在世界上任何已知的K—T界线上所发现的唯一一批集中的带关节的完整遗体。在其他地方,其他研究人员在界线上发现过孤立的骨骼,但从未发现过任何由关节相连的遗体。”虽然希克苏鲁伯陨石撞击的直接影响因地区而异,但德帕尔马称化石出土地点体现了这次流星撞击对一个2000英里以外地区造成的影响明显的打击。

  曼宁说:“就我们所知,这是我们第一次发现这次撞击洒落到某个生态系统上的真实碎片,而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被发现与那些碎片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网站搜索“四海奇闻天天见”,天下奇闻一览无余。关注微信公众号可与我互动:www4hw

标签: 能否揭开恐龙灭绝真正原因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相关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