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热点 >

老昆明(56) | 昆明方言里的本土掌故

昆明规划建设 | 2025-08-01 14:06:38

昆明方言中有不少本土掌故,生动地记录了不少本土历史传说、民俗智慧与集体记忆,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资料图片)

昆明人称吃得痛快叫“甩”,这在前面已经提到了。近来又有人说,这个“甩”和昆明人的特有小吃“米线”有关。

米线又细又长,要用筷子夹着不断抬高,米线悬空甩动,甩到嘴边时,再立马张口接住,连吸带咬吃下去,非常痛快,这叫“甩吃”。昆明人把“甩”用做“吃”,最早就是从“甩米线”开始的。时间一长,凡吃得多、吃得痛快都叫“甩”了,如“甩肉”“甩两碗饭”等。

吃得痛快昆明人还叫“划”,筷子一动,“划”上几下,一碗饭就下肚了,这叫“划碗饭”“划大碗”,还有“划碗米线”“划碗面条”等。

昆明还把痛快地吃叫“干”,如“干饭”“干肉”“干包子”等。这一“干”还曾“干”出祸来。据说护国起义之前,万钟街一家卖素包子的甜浆店来了两个客人,一人做东,进门就问朋友:“你干哪样的?”朋友答:“我干糖的。你呢?”那人说:“我干菜呢。”当时蔡锷逃到昆明不久,正与唐继尧谋划护国起义,袁世凯多次派人刺杀,时局十分紧张。店中坐有一官员,听此二人一个要“干”掉“唐”,一个要“干”掉“蔡”,那还了得,马上把二人抓起来。二人好不容易才为自己洗白,被放了出来。

昆明娃娃被爹妈打叫“吃跳脚米线”。昆明人心疼娃娃,娃娃调皮不听话,性急的家长要打几下以示教训,但又怕把娃娃打伤了,于是从扫帚上抽出一根细条子,照着娃娃的屁股和小腿肚上抽几下,把娃娃打得又蹦又跳。因为扫帚条子细如米线,打得娃娃两只脚不停地跳,所以就叫“吃跳脚米线”——既生动又形象,还有几分幽默。但外地人听来,却往往一头雾水。

昆明人的餐桌不欢迎“牛头饭”。这个“牛头饭”指的是烂饭,煮饭时加多了水,糊成一团,像个牛头,所以叫“牛头饭”。昆明人吃东西不对口味,就说那食物“甜不粘咸”——不颠对,不好吃。在这个“甜不粘咸”的背后,是昆明甜是甜、咸是咸的传统口味偏好,甜咸一串味就“甜不粘咸呢吃不成”。

昆明人下午三四点吃东西叫“吃晌午”。这个说法出自农村,昆明乡间农忙时要吃三顿,早一顿、晚一顿,中午三点左右还有一顿,时在晌午,所以叫“吃晌午”。

早年昆明人特喜欢什么就说“喜欢了(得)抖春袋”,这个“春袋”是旧时乞丐讨饭时用来装剩饭剩菜的讨饭袋,乞讨不容易,施主拿来饭菜,乞丐会高兴地抖开袋子连忙装好,所谓“十人见了九人爱,化子见了抖春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昆明人称赞谁就说他:“真是朵鸡枞。”“鸡枞”自古为昆明名菌,一大山珍,味道极好。昆明人又说那些徒有虚名、有名无实者是“草鸡枞”,这“草鸡枞”与鸡枞外貌相似而内质相去甚远,吃来一股草腥气。

昆明方言里的不少语汇是从本土民俗中土生土长出来的。离开了这些民俗,这些语汇就永远说不清楚。如昆明人把自吹自擂、自我炫耀称为“抖草”,这就和早年昆明“晒红绿”的习俗有关。

那时每到夏日来临,六月之初,老昆明人都要把自家的铺盖抱到太阳底下暴晒,一是防霉,一是驱邪。有钱人晒的当然是红红绿绿的被褥,叫作“六月六,家家户户晒红绿”。穷人晒的多半是垫床的草席之类,边晒边拍打,再拎起来抖掉灰灰尘尘、虫虫卵卵,有人就讥讽穷人凑热闹,别人晒被褥他“抖草”。后来竟成了炫耀的代名词。

老昆明举行“迎春”仪式时要抬着“芒神”游街,并借“芒神”的衣装预告一年气候:以赤脚披蓑衣表示这一年要大旱;穿鞋穿布衣表示这一年雨水多——为了求雨或求晴,全都反过来了。所以昆明人称“芒神”为“拗蚂”,过去小孩脾气拗犟,老人就会骂他“拗蚂变的”。

昆明人把说话不算数称作“打哇哇”。这本来是指禳解“开矢口”时又吐口水又自拍嘴巴发出来的“哇哇”声。“打哇哇”之后,先前“开矢口”说出来的话就不算数了,“打哇哇”就成了“说话不算数”的代名词。老昆明人“喊魂”时会连续喊叫失魂者的姓名,平时有谁不断呼叫别人,被叫者会制止道:“莫喊魂了!”还会责怪:“你喊魂改?”

昆明的集市叫“街子”,赶集叫“赶街”,买集市上最后剩下的货物叫“扫街”,买来的东西叫“扫街货”,多指蔬菜,如“扫街萝卜”“扫街辣”等。在宋人周密的《乾淳岁时记》中,这个“扫街”是元宵之时,“至夜阑,则有持小灯照路拾遗者,谓之‘扫街’。遗钿堕珥,往往得之”。此之“扫街”是捡拾他人遗失之物,和昆明人的“扫街”不一样。

昆明方言词汇还对城外的乡街子情有独钟。如果谁做事急急忙忙、鬼慌鬼乱,昆明人就说:“忙些哪样?又不是赶小板桥。”小板桥在昆明东边,是有名的乡街子,旧时为早街子,到中午就散了。赶小板桥街一定要赶早,去晚了卖东西的占不到摊位,买东西的会落得两手空空。

昆明人说普通话时本地腔太重,叫作说“马街普通话”,这个“马街”又是昆明城西郊的一个大乡街子,乡里人说普通话方言音更重,就成了“马街普通话”,被缩减为两个字又叫“马普”。这还是名词,再缩为一个字:“马”,就变成了形容词:“你说的普通话太马了。”梁家河在老昆明城和马街之间,普通话说得马马虎虎就是“还在梁家河,没到马街。”以此类推,后来又有了“马街英语”和“梁家河英语”的说法。

往期荐读

01.老昆明(55) | 明代状元杨升庵的昆明高峣旅居生活

02.老昆明(54) | 跟着明代才子杨升庵玩转滇池

03.老昆明(53) | 让徐霞客喜出望外的“昆明情”

04.老昆明(52) | 古代文人墨客这样游滇池

END

编辑:刘妍琳

责编:吴劲松

一审:彭诗淇

终审:杨世玥

  • 标签:观察家网,热点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