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热点 >

每日播报!【医路星光①】杨艳琼:三十载医路追光,用内镜守护生命

景谷人民医院 | 2025-08-20 20:04:44

在景谷县人民医院,有一位医生,三十年来,只专注一件事:透过一支细细的内镜,照亮生命难以察觉的黑暗角落。她是杨艳琼,一名消化内科医生,很多人称她“追光者”——追的是医学技术之光,更是患者眼中的希望之光。


【资料图】

技术迭代中的“追光者”

2003年,杨艳琼第一次走进胃镜室。那时使用的还是纤维胃镜,师傅手把手地教,她一笔一画地记。报告全靠手写,图像仍需贴眼观察,她却从中看到了未来的光。

此后的三十年,她成为医疗技术迭新之路上的亲历者与推动者:

2005年,电子胃镜全面替代纤维胃镜,报告实现计算机图文打印,“雪花屏”变成高清画面;

2010年,医院引进首台电子肠镜,她诊断出的一位21岁结肠癌患者,经手术后至今健康存活,每年复查时都不忘感谢:“是肠镜救了我的命”;

2017年,NBI窄带成像技术让她第一次清晰捕捉到黏膜表面的“松果样”血管,她激动得彻夜难眠;

2018年,她独立完成首例息肉切除,“嗒”的一声电流中,她和患者一同长舒一口气——那一刻她明白,技术真正改变了人的命运;

2020年,超高清内镜带来LCI、BLI与放大功能,早癌筛查迈进新时代;

2021年,ESD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成功开展,患者不再承受开腹之痛;

2023年,超声微探头投入使用,黏膜层次在黑白影像中清晰可辨。

有人问她,三十年做同一件事,是否感到疲倦?她微笑道:“如果每天看见的都是不一样的光,又怎会倦?”

守护生命的“夜航人”

急诊室里,常见消化道异物卡喉、急性出血等危情。一枚鱼刺、一块鸡骨、一个果核,都可能成为“隐形杀手”。杨艳琼和团队无数次在深夜点亮内镜屏,凭借娴熟的技术化解危机。她说:“我们托举的不是异物,而是生命。”

托举后学的“摆渡人”

“你们是踩在我们的肩膀上,必须看得更远。”这是杨艳琼常对年轻医生说的话。2021年,医院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陈艳敏签订专家工作站;2023年,消化内科独立建科;每月1日定为“科普日”,她和科室医护团队面向患者及家属开展健康宣讲。她坚信,医学的进步,离不开一代代人的接力和传承。

感恩同行,不负信任

回顾三十年,杨艳琼说得最多的是“感恩”:

感恩医院提供平台与设备;

感恩麻醉科同事——“放心做,有我在”;

感恩团队协作、病理支持,甚至保洁阿姨带来的洁净与温馨;

更感恩患者——“是他们把颤抖的双手交给我们,又用康复的笑容告诉我们何为‘被需要’”。

还有家人。丈夫笑言“你的温柔都给了病人”,儿子在作文中写“妈妈会修胃,却不会修自己的腰”。这三十年的从医路,她坦言:“有我的一半,也有他们的一半。”

向光而行,仁心无终

站在新的起点,杨艳琼初心不改。她将继续与团队深耕早癌筛查与微创治疗,以实际行动为“健康景谷”助力。她说:“技术有起点,仁心无终点。”她始终牢记希波克拉底誓言,将医者的赤诚融入每一次诊疗,在守护患者消化道健康的道路上,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向光而行。

推荐阅读

Recommended reading

点击下列标题 阅读更多往期精彩内容

【重要通知】7月28日起,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第七批帮扶医疗队在这些专科坐诊

【景谷县人民医院】2025年8月18日—8月24日门诊出诊表

  • 标签:观察家网,热点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