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热点 >

“三法联动”巧解民生“千千结”

云南政法 | 2025-07-26 15:03:05

近日,红河州河口县综治中心上演了一场高效调解实践:一起货车司机与货主的运费纠纷,从介入到和解仅用 3 小时,当日 15 时许,5 辆满载哈密瓜的货车便顺利出关越南。这场纠纷的圆满化解,不仅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更成为基层多元化解矛盾的生动注脚。


(资料图)

五位货车司机从新疆吐鲁番出发,跨越 3000 多公里日夜兼程,将满载哈密瓜的货车运抵河口县时,早已身心俱疲。出发前,双方仅通过微信约定了运费金额,对支付方式、时间及押车费、打冷费等细节未作明确约定。让司机们始料未及的是,货物抵达后,货主因越南哈密瓜滞销,导致 5 车货物在河口滞留 7 天。盛夏高温下,车厢内的哈密瓜随时可能腐坏,司机们急在心头。好不容易等来出关通知,司机们坚持 “先付运费再出关”“跑了这么远,又等了七天,钱拿到手才踏实。万一瓜坏了被克扣运费,我们找谁说理?” 货主却坚持 “先出关交接再付款”。双方互不相让,最终司机们来到综治中心求助。

面对纠纷,河口县综治中心迅速行动,打出一套高效调解 “组合拳”。

快速响应,部门联动无缝衔接。接到求助后,中心立即召集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等常驻部门研判。各部门结合职能分析纠纷性质,确定由熟悉口岸业务的县商务局为主管部门,邀请其口岸办工作人员到场参与。主管部门与常驻部门高效协同,为调解注入专业力量。

精准析理,锁定争议核心症结。调解员与双方深入沟通,常驻部门全程参与梳理细节,最终锁定三大争议点:一是运费支付与货物出关的先后顺序;二是哈密瓜损坏的责任归属;三是滞留期间损失的承担主体。清晰的争议脉络,既为调解奠定基础,也避免了矛盾扩散。

法理情融,疏导对立回归理性。调解员坚守 “公正客观” 原则,先以共情降温:“跑三千多公里还等七天,换谁都急”,平复司机焦虑,也疏导了报关公司的抵触;再结合货运行业规范释法:“口头约定虽有效,但未明确的细节需按惯例协商”;最后引导换位思考:“双方最终目的都是顺利交货、拿到报酬”,推动协商聚焦 “运费支付方式及费用承担” 核心问题。

方案破冰,平衡利益促成共识。结合前期梳理的情况与行业惯例,调解员提出专业可行的方案:明确运费支付时间节点、金额及相关费用承担标准,为双方提供具体参考。方案兼顾双方顾虑,成功推动调解取得突破。

经过综治中心及联动部门的努力,双方当场签署《调解协议书》。事后,司机王师傅感慨:“本就不是我们的错,就怕拿不到钱,没想到综治中心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

此次高效调解,得益于常驻部门精准研判、主管部门积极参与,更彰显了轮驻机制 “日常轮值 + 应急联动” 的优势,印证了 “法理为基、情理为桥” 的调解理念。

纠纷化解后,河口县综治中心及时总结经验,将 “化解单个纠纷” 升级为 “治理一类问题”,把个案中形成的联动机制、调解方法转化为长效规范,让每一次调解都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实践,推动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往期精选

云南政法融媒体中心

出 品

审核:裴卫国

责编:李亚兴

编辑:马倩洁

来源:红河州委政法委

转载请注明出自公众号

云南政法(ID:ynzfyn)

标签: 观察家网 热点资讯

  • 标签:观察家网,热点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