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热点 >

新资讯:探访洱海生态捕捞渔民:晚出早归,每趟都满载丰收

昆明信息港 | 2022-09-24 17:58:35

夕阳渐渐西下,

在大理市挖色镇海印村,

一艘艘生态捕捞渔船,加足马力,


(相关资料图)

朝着各自的方向驶去。

赵成宝是大理挖色镇海印村村民,从小在海边长大,高中毕业他就开始出海打渔,有着丰富的打渔经验,现在他是洱海生态调控捕捞自愿捕捞队中的一员,自洱海生态调控捕捞开启以来,每天下午6点,他就和妻子驾驶着自家的渔船出海了。

“天准备要黑的时候,我们就驾驶着渔船拉着渔具出发了,凭感觉和经验选择鱼多的海域就下网,并在渔网上挂上灯带,利用灯光对银鱼和西太公鱼进行诱捕,到第二天凌晨三点左右开始收网,四五点才返回。”

近年来大理加强洱海保护力度,并施行阶段性禁渔,洱海水质持续向好,鱼类资源不断增多。为有效控制银鱼、西太公鱼、䱗等小型外来鱼类对洱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大理市从9月1日至10月10日开展为期40天的第一阶段生态调控捕捞。

“像洱海小花鱼,西太公鱼、银鱼,进入八月以后繁殖能力相当快,产量迅速增长,涉及面相当广。这类鱼的寿命大概是一年,生长周期短,如果不捕捞,它们长到一定的时间就会自动死亡,成千上万死在洱海里,对洱海造成二次污染,增加水体的富营养化。”赵成宝说。

通过洱海生态调控,洱海周边渔民对调控鱼类进行有效地捕捞,不仅优化洱海鱼类种群结构,被调控的鱼类资源也增加了洱海周边群众的经济效益。

在生态调控期间,只有办理了洱海银鱼、西太公鱼特许生态调控入湖许可证的渔民才可以入海开展生态调控,目前大理市共有720户渔民申请了生态调控入湖许可证。

挖色镇海印村200多户村民都是洱海边地地道道的渔民,今年洱海生态调控捕捞,整个村几乎都报了名,不论是晴天还是下雨,大家都出海捕捞。每天入夜,洱海上船连着船,一条条灯带随着一张张渔网铺满湖面,犹如星光洒落,梦幻耀眼。

大家还在梦乡时,以赵成宝为代表的参与生态调控渔民们就差不多忙完了大半天的工作。在凌晨收完渔网,把鱼拉上岸,在自家院子或村里的空地上“抖鱼”,将渔网上的鱼抖落装箱,卖给村里的鱼商,鱼商将鱼送到加工厂后又销往外地市场。这些捕捞回来的鱼不愁销路,收入可观。

“今年的鱼价好,银鱼价格20元左右每市斤,西太公鱼4元左右每市斤。西太公鱼产量最高,平均每天可以打到四百斤左右,利润能有2000多元,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打到两三千斤。”赵成宝介绍,调控初期他同时捕捞银鱼和西太公鱼,现在调控期时间过半,银鱼产量相对较低,目前主要以捕捞西太公鱼为主。

“生态调控捕捞,对洱海保护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让渔民的生产生活得到解决。”赵成宝说,我们对洱海的感情很深,希望母亲湖越来越好,居住在洱海边的渔民也才能享受到更多的生态红利。

太阳升起,洱海重归平静。在忙碌近14小时后,赵成宝终于可以歇一歇了,收拾整理完捕鱼工具,在简单的午餐后补觉,养足精神,等待今晚的再出发!

记者:李玲 金杰 李黎 杨福寿 李迪

责编:张银珍

标签: 西太公鱼 鱼类资源

  • 标签:西太公鱼,鱼类资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