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当哐当”……车轮声由远及近。周六上午9点55分,南京站5号站台上,从大连始发的T131次普速列车缓缓驶入站台,混杂着铁轨摩擦声,稳稳停靠在人群挤挤挨挨的站台边。
【资料图】
下车的北方来客中,有人为旅行,有人为探亲,也有人只为专程体验这一趟怀旧的绿皮火车。一眼望去,大多是年轻人。
近日,这趟全程3小时、票价46.5元的绿皮火车,一头扎入流量的世界。有博主发帖称,周末的T131次列车南京至上海区段几乎一座难求,且年轻乘客比例惊人,引发不少人的好奇。
在高铁飞驰的今天,代表普速列车的绿皮火车似乎正逐渐淡出主流视野。绿皮火车为何又火了?这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时代情绪与个人选择?
T131次列车上的乘客潮新闻记者 于诗奇 摄
绿皮车上,年轻人为何而来?
再次踏上绿皮车,虽仍是记者记忆中的模样,绿色外观,复古而亲切,但车厢内部已升级更新过:
蓝白色调的座椅整齐排列,行李架上物品井然有序,地面、连接处的厕所和接水处,在每个停站后都会清洁。
列车缓缓启动,从南京驶向上海。在三小时的车程中,年轻旅客或戴着耳机看窗外,或低头刷手机,或靠着座椅小憩。
在干净整洁的餐车车厢,记者遇到了刚在天津结束与朋友会面旅行的朱子俊。“本来要坐凌晨的航班回苏州,没赶上,朋友说‘既然飞机没赶上,那就再玩一天’。”在朋友“要不要试试绿皮车”的鼓动下,第二天,他踏上了这趟“意外”的绿皮车之旅。
独自乘坐绿皮车从天津到上海的朱子俊潮新闻记者 于诗奇 摄
“昨晚11点天津站上车,中途醒了两三次,但整体还算舒适。”25岁的朱子俊说,他买的硬卧票价200多元,比机票和动车都便宜近一半,却能躺下休息,还能欣赏窗外风景。这种“慢”节奏,也恰好缓解了平时医药工作的紧张感。
在硬座车厢,大二学生朱瑞的目的地是上海,与另外在苏州念大学的两位同学相约同游。“南京到上海,高铁一趟100多元,绿皮车来回才不到100元。”尽管没抢到紧俏的硬座票,只能坐在行李箱上,她觉得三小时“完全可以接受”。
如今,高铁的最高时速,已能达到350公里。为何仍有这么多人,选择乘坐慢上一半的绿皮火车?朱瑞不同意“绿皮车上老年人多”的说法:“这趟车上,其实有很多年轻人。”
她比较道:“高铁很安静,火车则更生活化一点。”沿途变换的风景,也会走得慢一些,更容易让人产生诗情画意的联想,“车经过每个地方的景色都不一样,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
T131次列车列车长高洪财与绿皮车相伴27年,他也看到了这样有趣的变化:“车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
“必须亲自体验,才能体会这种慢节奏的舒适感。”但高洪财笑着说,别看是绿皮车,周末有时候硬座车票可难抢。
阳光透过车窗洒进车厢,照在每位旅客的脸上,温暖而宁静。
铁路迷,在铁路上寻找独特的生活之美
在南京,沿着轨道,我们看到了更多人对铁路的着迷。
“来得真巧,火车马上来了。”本周五,市民商先生骑着电瓶车,载着儿子专程来到南京的中和桥边看火车。这也是社交网络上热门的打卡地之一。
“每周都来三四次,孩子可喜欢了。”商先生话音未落,一列火车轰鸣着驶来。儿子兴奋地跳起来,和身旁的小伙伴分享着纯粹的喜悦:“哇!火车来咯!”
特地来中和桥看绿皮车的孩子们潮新闻记者 李沐子 摄
商先生看着儿子雀跃的模样,忍不住笑:“你看他,就是个小小火车迷。”列车远去,孩子仍意犹未尽。他笑着说:“等你再长大些,爸爸带你坐绿皮车去上海,好好感受感受。”
在商先生眼中,绿皮车不只是情怀,更是儿子眼中最棒的童年记忆。
藏在两个小区之间的铁路通道潮新闻记者 于诗奇 摄
从过去到现在,中国的土地上,如同蜿蜒血脉的铁轨,从朦胧的蒸汽中,驶入高速发展的时代。不变的,是依旧嵌入普通人的日常。也由此,在社交网络上,一直活跃着不少年轻的“车迷”。除了便捷高效的高铁,许多人更是对绿皮火车情有独钟。
对正在北京读医的小金(化名)而言,铁路承载着他道不尽的童年记忆。
“我是杭州人,从小生活在南星桥火车站边。每次火车经过,爸妈就会抱我去窗边看。”他小学和高中都在铁路边,“鸣笛声是青春最熟悉的背景音。”
南星桥有个拍摄点,如今他依然常去:“这么多年,这个点没变,但列车变了,许多老的绿皮火车退役了。”
“小时候旅行,我最喜欢趴在中铺,既能看到风景,又不会太高,伸手就能够到爸爸妈妈。”20岁的火车迷张乐予这样回忆。如今,他是天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课余从事导游工作,也因此与绿皮车再续前缘。
2025年,他火车出行90趟,总里程24930公里,288.8小时在铁轨上度过。“朋友问我是不是因为喜欢窗外的风景?我说,当然,但远不止如此。”
对他而言,这份热爱是件长久的事情:“爱它独特的审美与体验,爱它见证着故乡发展与城市脉络,也爱交通中相遇的人和故事。”他与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是在路上相识相知。
上海火车站里停靠的绿皮车和高铁潮新闻记者 李沐子 摄
是情怀也是性价比,绿皮火车悄然进化
下午1点,T131次列车在轨道声中驶入上海站。
这趟三个小时的旅程抵达终点,成为许多旅客记忆中独特的一段时光:有人在这里短暂放空心灵,有人奔赴温暖的相聚,也有人只是完成一次绿皮车体验。这不仅仅是一趟车,更像是穿梭于城市间的故事载体。
为了适应时代需求,绿皮车也在悄然蜕变。
高洪财向记者介绍,绿皮车的改造一直在进行,餐车等区域已配备充电设备,卫生清扫在每个到站前都会进行,每月还有一次彻底的大扫除。“从设备到服务,我们始终在努力提升旅客的乘车体验。”
高洪财列车长在巡查车厢潮新闻记者 于诗奇 摄
张乐予观察到,如今年轻人对绿皮车的好感明显回升。“舒适度取决于客流量、停站间隔和运行速度,大家也会关注车厢环境和车型配置。”他坦言,自己还会考量机车类型、沿途风景等因素,“但价格与时长始终是首要因素。”
在他看来,物价普涨背景下,绿皮车票价稳定、服务改善,“这本身就是性价比的提升。”今年4月他的苏州之行,回程18小时的软卧仅390元。“白天就在餐车看书、写字,”张乐予说,若选高铁,5小时二等座就要520元。
高性价比的出行方式,让不少网友呼吁增开部分车次。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应对需求,其中中国铁路北京局开行的环京通勤列车增至265对,其中包括10条普速线路,通勤高峰日,六七十万人坐火车往返京津冀。
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叶顺看来,“绿皮火车的回归,折射出当代社会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与情感价值的深层变迁。”他认为这首先是一种理性选择:“在时间与金钱的权衡中,越来越多人倾向于‘用时间换舒适’。”
相比高铁,绿皮车的亲民票价特别适合时间充裕的老年人、学生和部分年轻人。多花一两个小时,节省一两百元,成为一笔“划算的交易”。他们不再盲目为“效率溢价”买单,而是更注重出行的实际体验与经济性。
在“一切求快”的高铁时代,绿皮车的“慢”反而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叶顺分析,对许多年轻人而言,高铁常与“出差”“班味”等词汇相连,而绿皮车则像一个“移动的慢空间”。“在这几个小时里,他们可以看着窗外发呆,放下焦虑,这是对快节奏生活的温柔抵抗。”
T131次列车上无座的年轻人潮新闻记者 李沐子 摄
对80后来说,绿皮车承载着集体记忆;对00后、10后而言,它更像一种“田园式的怀旧”。叶顺指出,绿皮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流动的社交空间。“就像在咖啡馆闲坐一下午,绿皮车也能提供类似的‘慢时光’。”年轻人读书听音乐,老年人聊天打牌,“在路上”的体验本身就成为旅行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如今,绿皮火车的记忆,还在以新的形式延续。据公开报道,全国多地涌现出以铁路工业遗存为基础的文创项目,包括济源承留镇531文创园、郑州京广铁路主题创意公园、厦门文屏新能源产业园等。在杭州,江墅铁路拱宸站也让游客得以重温铁路历史。
叶顺强调,绿皮车的保留体现了我国公共交通体系的包容与成熟。“我们没有一味追求高端化与高速化,而是保留了多样化选择,这本身就彰显了对多元需求的尊重。”
记者 李沐子 于诗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