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科技不是冰冷的取代,而是一种传承,机械的精准与人类的智慧相融合,让城市更加温暖。
智能清扫机器人穿梭街巷,无人驾驶清洁船巡航河道,传统“环卫橙”与智慧“黑科技”共同编织着城市“美颜”新图景。正如重庆市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三所所长刘怡所言,科技的意义,从来不是取代,而是赋能与守护。一个用汗水诠释着不变的坚守,一个用创新开拓着未来的可能。在这场人与科技的协奏中,城市正变得愈发洁净、温暖而智慧。
荣昌北站,蒙蒙细雨里,身穿橙色工作服的环卫工人梁甫辉格外耀眼,他正与“新搭档”——一辆自动驾驶清扫车,进行着温柔的对话。他那双刻画着岁月年轮的手,如今正学习着新的语言:双手轻捏按钮是前进,左手按下便是向左转。这个聪明的新伙伴虽能自主清扫广场,但有时候还是需要老师傅来帮忙。
 (相关资料图)
(相关资料图)
在荣昌的主干道上,一辆无人驾驶环卫车正悄然前行,车辆的扫刷无限贴近路沿石,不放过任何一处缝隙间的微尘,冲洗与清扫同步进行,它行经的每一寸道路,都被轻轻拭亮。来自高洁集团的环卫工人刘佐箱今年50岁,曾手握清扫车方向盘的他,如今换了一个身份,成为这辆无人驾驶环卫车的安全员与守护者,从驾驶者变成了科技的同行者。
在荣昌区新质环卫示范点,刘佐箱手持一块平板电脑,向共事多年的老同事们讲解,编辑好路线,就可以启动出发了。“就像操作智能手机一样。”拥有11年清扫车驾驶经验的老刘对这个新伙伴很满意,昔日的辛劳已被科技的便利悄然接替,质量和效率双提升,而工作,多了一分从容的温度。
作业完毕后的自动驾驶清扫车,将街角的尘埃与落叶悉数“吃”进“肚子”里。这时,就需要环卫工人来将其清空,好让它再次轻盈出发。尤其是在持续高温的盛夏,当灼热日光铺满街道,这些不知疲倦的清扫机器人,便成了环卫工人最忠诚的伙伴。
荣昌北站站前广场上,环卫工人手持扫帚,为机器普扫后的地面进行精细保洁。他们专注于路沿的边角,一如往昔。老师傅的经验与新科技的效率在此刻完美交融,活干得又好又快,为往来的人们留下一片洁净。
荣昌区玉带河生态公园内,智能清扫机器人正沿着步道静静巡行,而在它身旁的草坪上,环卫工人俯身扫起一片片秋叶。洁净的公园里,科技的精准与双手的温柔交织,共同为市民守护这篇城市中的休闲地。
曾经的玉带河上,环卫工人需要摇曳着小船,拿着网兜,在河面上劳作,既辛苦,也藏着风险。而今,无人驾驶清洁船依循设定的路径,在河面安静巡游。船头的网兜轻巧地将落叶与漂浮物纳入舱中,从容、精准,也安全。
无人驾驶清洁船静静停靠在河边泊位上,等待着下一次出发。可别小看这小小的船儿,它可蕴藏着大量“黑科技”,敏锐的传感器、机械作业臂与360度高清摄像头,让远方的指令能化为水面上精准的航行。
远在荣昌智慧指挥控制大厅的工作人员,注视着大厅内的大屏幕,每一台环卫设备、每一位环卫工人的轨迹,都化为跃动的光点,在这张数字大屏上清晰流转。工作人员只需轻点屏幕,便能将指令送达街巷与河岸,实现人、车、船的精准调度与协同,推动城市治理向智能化、精细化发展。
行驶于永川区主干道的18吨新能源智能驾驶洗扫车,正于晨光中默默作业,等到人们出行时,道路已经被它们收拾得干干净净。永川构建智能城市治理示范应用场景,以数字赋能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
在永川的街道上,18吨的新能源智能驾驶洒水车缓缓前行,车头车尾同时朝着地面洒水冲洗。这洒水也大有讲究,水幕宽窄相宜,水量恰到好处,相比人工冲洗而言,智能作业让环卫工作更加高效、精准。
新能源智能驾驶扫路机在永川的道路上平稳运行。它凭借精准的导航系统,自主规划作业路线,高效吸拾路面垃圾与微尘。独特的清扫系统确保路沿石缝隙也不留死角,所经之处洁净如新。
在九龙坡杨家坪商圈广场上,一台无人扫路机正沉稳有序地穿行。结合智能监控和调度算法,使它灵巧地避让往来行人,同时精准吸拾路面垃圾。它这片繁华商圈中穿梭自如,既保持了市容整洁,又成为现代城市管理中一道独特的科技风景线。
在巴南区的晨曦中,无人清扫车于广场上缓缓前行。它融合了自主感知、精准导航与多重防护系统,不仅能自动完成清扫与垃圾倾倒,更能在电量告急时,悄然回到预设的充电点自我充能。从启程到归来,全程无需人工干预。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李舒/文
石涛 重庆市城市治理研究院/图
刘润/视频
常涵笑 邵煜晟/编辑
谭苏菲/美编
冯珊 李文科/统筹
刘颜/监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