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7日,微信派公众号发布文章《为什么微信没有已读功能?》,文章表示,“微信已读功能”这个话题,年年有人问,年年上热搜,年年在辟谣,堪称热搜榜的“钉子户”和“打不死的南方小强”。“微信从一开始就没有已读功能,以后也不会有。”
文章插入了一段长达30分钟的音频,腾讯公关总监张军详谈了部分社交软件有已读功能的原因以及微信不做已读功能的初衷。
张军表示,2010年前后,有关社交软件的已读功能开始被大家讨论,那时微信还在研发中,当时海外已经有几款比较出名的产品开始采用“已读”的状态。究其原因,当时移动互联网的宽带还是非常脆弱的,大家都觉得很容易“丢包”,“就是你发了消息,对方可能收不到。这时候这些应用程序的开发者就想了一个办法,当用户把消息发送给对方后,对方看到了,返回给你,就代表这个‘包’传递到位了,于是就有了已读功能。”
张军称,其实最开始微信也在想是否需要已读功能,“好像所有的产品都默认已读功能‘应该有’。但经过一些深入地思考后,微信团队认为,首先,作为一个即时通讯工具,把消息准确送给对方,是天经地义必须完成的。‘丢包’才是不正常的,是需要技术解决的问题,而不应该外显出来。其次,当已读功能出现时,实际上会给别人很大的压力,你把消息发给对方的时候,有点像陌生人来访,对方以主人的身份来看的话,其实是有有权选择拒绝或者接纳,这是对方的选择权。如果把用户的选择权丢掉的话,在社交上会给人很多的压力。这是微信不做已读功能的初衷。”
张军称,之前微博上已经辟过很多次谣,从2018年到现在没有没有停过。但是很有趣的是,2018年辟谣时很多人期待已读功能,他们说如果没有已读的话那很多消息发给别人,完全不知道对方有没有看到,会感到很焦虑,有时候要等一晚上。“不管那时候和现在,我们依然坚持一个初衷,就是消息的发送它存在两方,一方是发送方,一方是阅读方,我们每个人都同时可能是一个发送者也同时可能是一个接受者,我们希望对于接受者状态是更加友好的。”张军称。
张军表示,微信始终要给用户一种摆烂的权利,因为一直强调的是微信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工作方式,如果要工作,可以使用企业微信。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去判断是否应该拥有这个功能,核心就是去减少社交的压力,让人拥有摆烂的权利。
近几年,张军曾多次在微博发文回应“微信已读功能”的相关疑问,张军曾表示,“已读”会增加信息接收者的心理负担和社交压力,所以从一开始微信就坚定不移地不提供这个功能,以后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