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七月的重庆三峡农科院甘宁基地,红薯示范田里热闹非凡。翠绿的薯叶下,饱满的红薯正争先恐后地“探”出泥土,比寻常大田的红薯整整早了三个月迎来丰收。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一茬刚收完,田垄里很快又会栽上新苗,到深秋时节还能再迎一茬丰收,实现重庆地区红薯“一年双收”技术革新。
“你看这第一茬红薯,个头匀称、品相周正,一亩地能收三四千斤,达标的商品薯就有3000多斤!”甘薯研究室主任李秋卓蹲在田埂边,手里捧着刚挖出来的“万薯25”,笑得合不拢嘴,“现在市场上新鲜红薯刚上市,价格正俏,这一茬就能赚不少。等收完赶紧种第二茬,到11月中下旬又能收三千多斤,两季算下来,一亩地的收入差不多能翻番呢!”
这神奇的“一年双收”,究竟藏着什么秘诀?答案就藏在田垄上那层黑色塑料薄膜里。
“这可是我们给红薯苗定制的‘早春保温被’!”李秋卓指着田垄解释道。原来,科研人员们用上了“膜下早栽”新技术:每年三月,当多数农户还在等天气转暖种薯发芽时,他们就提前整好薯垄,并在铺设滴灌带后盖上一层黑色降解膜,然后将提前两个月通过电热温床繁育出的薯苗栽上。
这薄膜本事可大了——黑膜拼命吸收阳光给土壤“升温保水”;同时黑色面又像遮阳伞,把杂草的“阳光口粮”挡得严严实实。通过在黑膜上轻轻划个小口“放苗”,用土封好口子锁住温湿度,红薯苗就能在舒适的“小环境”里使劲长。
为了让红薯长得好,科研人员还精挑细选了“选手”——“普薯32”“烟薯25”“万薯25”这些产量高、品质好的早熟品种,配上膜下滴灌带和绿色防控技术,水肥药一体化精准供应,既解决了春旱栽苗难的老问题,又减少了病虫害,让红薯们个个长得“身强体健”。
测产数据更有说服力:“万薯25”亩产1650.3公斤,“烟薯25”亩产1500.2公斤,“普薯32”亩产更是达到1767.7公斤。按93%的商品率和每公斤4元的市场价算,一亩地一季产值超6000元。第二季预计亩产1700公斤左右,按照90%的商品率和每公斤2元的市场价算,亩产值超3000元。
从“一季等半年”到“一年收两茬”,这层薄薄的塑料膜下,不仅藏着科研人员的智慧,更藏着让土地多产金、让农户多增收的新希望。
记者 应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