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国内 >

焦点!家门口的“绿色银行” 重庆蚕桑产业成为返乡创业者新选择

第1眼TV-华龙网 | 2025-07-23 21:10:54

第1眼TV-华龙网讯(唐雨 实习生 陈婷婷)7月中旬的薄雾晨曦中,重庆市巫溪县菱角镇桐岭村72岁的陈大爷推开老屋木门,走向厢房。那里,几十张蚕匾里,雪白的蚕宝宝正沙沙作响,啃食桑叶。“养蚕一年,能养20多张蚕种,收入六七万元,这比种很多经济作物强。”陈大爷笑着说。

模式创新


(相关资料图)

“企业+集体+农户”,致富路上更安心

在重庆乡村,陈大爷的故事并非个例。不需要重金投入,更不需要大拆大建,靠着利用闲置的堂屋、厢房就能撑起自己的“绿色银行”,获得源源不断收入,这种“轻模式”养蚕已经成为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但零散的养殖模式,规模受限,抗风险能力弱,为盘活蚕桑产业,让致富路走得更远、更安心,桐岭村探索出“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新模式:公司把控小蚕共育关键环节,给予桑园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全程技术支持。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解决资金、茧销售、资金分红等后顾之忧。

“这种模式让我们干得放心、舒心,没得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问题担忧!”村民们由衷感慨。这一模式汇聚合力,正成为集体引领、农户参与、共同增收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发展升级

政策扶持吸引“凤归巢”

近年来,重庆市商务委在基地强镇、高标准桑园基地建设、小蚕共育等方面给予了支持;重庆市蚕业总站也积极实施“千民蚕农培训计划”,通过蚕业总站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发布技术指导信息,切实帮助蚕农稳定增收。

由于投资小、见效快、不愁卖、风险小,还有政策扶持,蚕桑产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农民工“凤还巢”。垫江县五洞镇的许大哥就是典型,他告别建筑行业,返乡承包百亩土地养蚕。“一年养9批,收入40万左右!早上喂完蚕,下午还能种菜、陪家人。挣钱顾家两不误!”许大哥道出了返乡创业者的心声。

前景宽阔

产业高速增长,财富机会凸显

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重庆蚕桑丝绸产业蓬勃发展、成绩斐然。目前,全市26个区县、6万余农户从事栽桑养蚕,桑园面积稳定在50万亩左右。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快速推进,形成了从育种、家庭农场、合作社到缫丝、织绸、多元融合发展的完整产业链,拥有21家市级龙头企业和众多区县龙头、设备企业,推动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2025年上半年产业发展数据亮眼:全市蚕茧产量0.9万吨,均价约55元/公斤,蚕农收入达8.1亿元;全产业链价值突破20亿元,同比增长13%,规模稳居全国前十。行业优势显著,在解决返乡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作用突出。

市蚕业总站站长李海波表示,对于寻求低投入、稳定回报、能顾家创业项目的农民工朋友,重庆蚕桑产业正敞开怀抱。这里,有政策支持、成熟模式和家的温暖。栽桑养蚕,这条依托传统、焕发新生的致富路,正成为返乡农民工开启新生活的“金色钥匙”。

标签: 观察家网 最新资讯

  • 标签:观察家网,最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