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财经 >

开封廉洁文化:读史明智 赋能精进③董宣 以身护法 刚正清廉

开封日报 | 2023-07-07 09:30:56

全媒体记者任崇喜


(资料图)

在杞县县城西南25公里,有一座千古名镇——圉镇镇。这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汉晋时期是有名的圉县、圉城县(唐初改县为镇),自古而今,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正史记载人物30余位。当地曾有一座“董宣庙”,一座“三贤祠”。据康熙年间《开封府志》记载,明弘治五年(1492年),太医李可大(约1526~1595年)的父亲李琚,这位三试礼部而未中的举人,在圉镇西门内伯喈巷西首建三贤祠。明弘治九年(1496年),李琚又在圉镇东门内创董宣庙。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武举董刚中等人将三贤祠改建在圣庙西侧,坐西向东。祠为三间,刻三主位,以世代先后为序,额其门称“三贤祠”,遗址尚存。

这“三贤”是谁?是董宣、江统、蔡邕,均出自当地大家族。

自东汉至晋朝,这里居住着蔡、高、董、江、夏五大家族。蔡氏家族以蔡邕、蔡豹为代表,高氏家族以高干、高柔、高光为代表,董氏家族以董宣、董并父子为代表,江氏家族以江统、江逌为代表,夏氏家族以夏馥为代表。

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琴艺家,是一代才女蔡文姬的父亲,官至左中郎将,被后人称为“蔡中郎”。如今圉镇镇蔡伯街西口外建有蔡邕蔡文姬纪念馆。

江统是西晋大臣,历任中郎、太子洗马、博士、尚书郎、廷尉等。《晋书》对其评价很高:“江统风检操行,良有可称,陈留多士,斯为其冠。《徙戎》之论,实乃经国远图。”江统所著《徙戎论》的预言10年后被验证。

“贤,多才也。”能与他们并称“三贤”,董宣何许人也?

他嫉恶如仇,抑制豪强,打击外戚,毫不手软;他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执法如山;他一生清廉,甘于清贫,恪守自律,正气凛然。

“强项令”,这一千古美名,让他的故事代代相传、世世景仰。

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六月,董宣被任命为洛阳令。这一年,他69岁。

韩非子在《五蠧》中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乱纪”。秦汉时期,民风彪悍,可以士为知己者死,可以舍生取义、和朋友做刎颈之交,“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君”也很自然。东汉开国之初,虽然人心思定,但刚经历大乱的人们,思想上还没有完全接受法治的观念,彪悍之风延续,豪侠任性之事屡见不鲜,不法之徒横行霸道。

当时,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聚居在城内的皇亲国戚、功臣显贵,依仗权势、专横跋扈、无恶不作。朝廷接连换几任洛阳令,还是控制不住局面。这下,连“厌武事,且知天下疲秏,思乐息肩”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也坐不住了,赶紧召集董宣收拾局面。

到任不久,董宣就遇到了一个强劲对手——湖阳公主刘黄。

刘黄是刘秀的大姐。他们的父亲刘钦,是汉高祖刘邦的八世孙,虽然当过济阳、南顿县令,但由于做官清廉,家产不丰。刘秀9岁的时候,刘钦去世,这个幸福美满的家从此家道衰落、贫困不堪。刘黄跟母亲一起挑起家庭重担。作为女孩中的老大,她既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又要照顾年少的弟弟妹妹。刘黄更是对刘秀呵护备至,即便她嫁人后,也没停止对弟弟的关心。长姐的疼爱,让刘秀终身不忘。刘秀一共有兄妹六人,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战死,只剩下湖阳公主和妹妹宁平公主。建武二年(公元26年),刘秀封刘黄为湖阳长公主。

刘秀的偏爱纵容,让刘黄变得骄横跋扈。在她的纵容下,家奴为所欲为、无恶不作。刘黄的一名家奴白天杀人后,躲进公主府里不出来,想以此逃避律法制裁。看“吏不能得”,董宣便命人日夜守在湖阳公主门前,一看到杀人的家奴出现就实施抓捕。

过了一段时间,刘黄出门,感觉平安无事的这名家奴,竟然大摇大摆地坐在她的马车前面。董宣得到消息后,立即带人在他们的必经之路等候。董宣在夏门亭拦住刘黄的马车,扣住马缰,激愤地控诉那个恶奴的罪恶,准备抓人。刘黄不以为然,反而觉得董宣不给她面子。董宣毫不胆怯,“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厉声责问她身为皇亲为什么不守国法。接着,他“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打狗还得看主人呢,刘黄哪受得了这气?她立即进宫,找刘秀诉说“委屈”。刘秀听后大怒,即召董宣进殿,“欲棰杀之”。就是直接廷杖打死。

董宣拜见刘秀后请求道:“臣可以死,希望在死之前能说几句话。”

刘秀不屑地说:“你死到临头,还有什么话说?”

董宣叩头说:“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在戏剧里,可以简单地总结为:问万岁王法谁人来定,杀凶犯如万岁亲手判刑。

“我用不着陛下用刑,现在就自杀明志。”话音刚落,董宣“以头击楹,流血被面”,拿头往柱子上撞,撞得满头是血。

刘秀觉得董宣的话颇有道理,但觉得还是应该给姐姐一个台阶下。他急忙派太监扶起董宣,说死罪可免,给湖阳公主磕头道歉就行了。但董宣执意不肯。太监们摁着董宣的脑袋要他磕头,董宣“两手据地”,始终不肯伏身叩头认错。

看到董宣不肯磕头,刘黄又烧了一把底火,对刘秀说:“你当初还是百姓之时,在家中藏匿逃犯和死囚,官府都不敢上门讨要。今日贵为天子,你的威望竟不能令一个县令顺服吗?”

刘秀笑道:“当皇帝和当老百姓不一样啊!”

说完,刘秀敕令“强项令出”。何为强项?项乃脖子,强项就是硬脖子。

或许,是董宣的耿直和忠心感动了刘秀。无以为国,何以为家?孰轻孰重,一代明君还是心里有数的。有这样刚正不阿、严格执法的臣子,乃是国家的幸运,是东汉王朝的福气。

刘秀赐钱三十万,以作为安抚。董宣分文不取,转手将赏钱给了手下。

由此开始,董宣“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惧”。不法分子听到董宣的名字都吓得发抖,哪里还敢为非作歹呢?很多人暗暗地称董宣为“卧虎”,意思是“随时准备发威的老虎”。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在董宣的治理下,洛阳的社会治安形势大为好转,各行各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

京城洛阳人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意思是说董宣门前鸣冤鼓都不响。

董宣不畏强权的性格,与其伯乐侯霸密不可分。

侯霸一生经历西汉灭亡、王莽篡汉和东汉建立。他为人矜持严肃,仪容庄重,“虽家财千金,却不事家产”。侯霸任执法刺奸(执法官名称)时,负责监察官员贪腐,查问有权有势的人时毫不畏惧。在任尚书令和大司徒期间,侯霸明察事理,坚持正义,奉公无私。

在董宣的心目中,侯霸既是自己的伯乐,也是为政做官的榜样。

董宣在任洛阳令之前十多年间,至少有三次在地方为官的经历。

董宣受到侯霸的举荐,从幕僚小吏做起,逐步升迁至北海相。北海(今山东昌乐一带)为东汉诸侯国。

董宣上任后,请当地的豪强大族公孙丹担任五官掾(负责春秋祭祀,也干其他杂务),来笼络地方势力,以便于管理。一日,公孙丹请风水先生为他新建造的豪宅占卜。风水先生占卜后说这是凶宅,一定要有人死去方才吉利。于是,公孙丹让儿子将一无辜的路人杀死,移尸新宅,以此消去自己的灾祸。

公孙丹的恶行激起了民愤,人们纷纷向官府举报。董宣即刻把公孙丹父子逮捕问斩。这一下好像是戳了马蜂窝。公孙家族纠集30余名族亲,手持兵器气势汹汹来到北海相府,要为公孙丹父子鸣冤叫屈。董宣考虑到公孙丹曾依附于王莽,担心这些人串通海贼作乱,便下令将闹事的人全部抓起来。随后查实,公孙家族勾结海盗、杀人越货的罪行数不胜数。董宣当即指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将涉案人员尽数处死。此事一传开,北海的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当时东汉开国不久,官员们信奉儒家的“以德服人”。青州刺史认为他滥用刑罚、杀人过多,便向皇帝上书,把董宣和水丘岑捉拿归案,关入死牢。在牢中,董宣处之泰然,毫无惧色,在死牢里还朗诵诗文。临刑之前,狱卒送来“辞生”的酒食,他严词拒绝:“我董宣生平没有吃过别人的东西,何况在死的时候呢?”遂大义凛然地上刑车而去。

这一天,将被斩首的共有9人。排名第二的董宣已被押上断头台时,刽子手正要举刀,突然一匹快马飞驰而来,马上人高举圣旨高喊道:“圣旨到——刀下留人——”

原来,这是刘秀派来的特使。

特使赦免了董宣的死刑,将其押回狱中重审。董宣将公孙丹一案的前因后果一一说明,并说水丘岑是受他的指令杀人,不应判刑,自己愿意承担一切刑责。

特使向刘秀如实禀奏。了解董宣的难能可贵的刘秀想,如果惩处了董宣,还怎么让天下的官员们秉公执法呢?还怎么能保护老百姓呢?但董宣杀人毕竟有过错,因此下诏将董宣贬为河内郡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县令,并让青州刺史不得再追究水丘岑的责任。

当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有巨贼侵扰郡境时,朝廷委派董宣为江夏太守,前往平乱。董宣一入江夏郡界,随即发布公告:“朝廷认为本太守能擒拿贼寇,剿匪的军队已经蓄势待发。信到之日,还望你们能为自己的安全考虑考虑!”以夏喜为首的贼寇们,对董宣的严酷铁腕早有耳闻,于是纷纷归降或散去。偌大一个抢劫团伙,顷刻之间就土崩瓦解了。

但因看不惯豪强权贵仗势作威,董宣很快与郡都尉、外戚阴氏(刘秀皇后阴丽华的亲戚)闹翻,再次被免官,在家赋闲,直到被任命为洛阳令。

董宣在洛阳县为官5年,卒于任上时74岁。

刘秀闻悉后,派使者前去董宣家吊唁。使者“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刘秀得知情况后悲伤地说:“董宣的廉洁,到他死我才知道!”

一生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是董宣对抗强权的勇气所在。他清廉刚直,胸中自有浩然正气,让他可以不畏权贵、不惧流言,专事威断、先行后闻。

“居官动谓迫于上官不得不从者,毕竟自己无真见而有私心也。”谢觉哉曾在《解放日报》上讲“强项令”故事,说“任何人的威胁,不屈,任何大头子说的情,不理。‘硬起颈骨来’”。董宣如果苟且偷生、畏首畏尾,不会有执法严峻的历史故事,更不会青史留名。

董宣,字少平。但纵观董宣一生,官运多舛,真的不太平。他60岁始升任北海相,国相和江夏太守都是二千石的高官。他最后任的洛阳令,虽说是京官,其实和怀县令一样,都属于降级使用。

让人们有些不理解的是,董宣竟然被《后汉书》列入“酷吏”行列。何谓酷吏?特指那些为了功名富贵而屠戮无辜、手段残酷野蛮的凶暴嗜杀之官吏。这或许跟董宣为官期间执法过激有关。

关于董宣事迹的记载,除《后汉书》卷77《酷吏传·董宣传》本传外,还有《后汉书》卷26《蔡茂传》:“会洛阳令董宣举纠湖阳公主,帝始怒收宣,既而赦之。茂喜宣刚正。”宋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卷101《帝王部》:“蔡茂为广汉太守,洛阳令董宣举纠洛阳公主,光武始怒,收宣既而赦之,茂喜宣刚正,欲令朝廷禁制贵戚,乃上书……帝纳之。”宋王钦若等撰《册府元龟》卷696《牧守部》:“董宣为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

东汉时期,门阀士族和豪强地主成为崛起的新兴势力。他们要么身居高位手握大权、世代为官,要么田连阡陌豪宅如云,拥有数量惊人的土地、财富和附属于他们的佃户。刘秀为了打击豪强士族势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度田”行动,强行清查豪门世族的田产和隐瞒的人口,采取多种手段削弱、遏制其发展。而董宣这样不畏权势的铁面清官,正是刘秀对付这些豪强士族的“利器”。从某种程度上,他成了打击豪强士族的急先锋,让这些人对他恨之入骨。《后汉书》作者范晔,出身于“顺阳范氏”。范晔作为豪强士族的代言人,把敢于挑战他们地位的铁面清官,列入“酷吏”行列不足为奇。

好在,刘秀与董宣是有默契的,没有刘秀的宽容,董宣做不了“强项令”。

因董宣曾经做过二千石的官,刘秀特赐予董宣艾色的印绶,按大夫的礼节予以安葬,并将他的儿子董并封为郎中。

斯人长逝,风范犹存。后人没有忘记董宣的恩德。如今,董宣、董并父子的墓在圉镇镇前刘伶岗村石店。

在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有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原址建筑——孝堂山石祠。传说是汉代孝子郭巨的祠堂。但自宋代赵明诚以来,不断有学者对祠主“郭巨说”提出质疑。有人通过研读石祠汉画像,认为祭祀的主人就是董宣。一则是董宣出仕齐相,在时间上与画像时期相吻合的。二则是当地人感念董宣的威德,有自发为他立祠的可能。此前已有先例。侯霸死后,“临淮吏人共为立祠,四时祭焉”。

“湖阳公主国懿亲,白日故纵奴杀人。臣为赤县清辇尘,杀人者死法用伸。奔车入奏主勿嗔,主欺国法非欺民。民可滥杀焉用臣,臣如有罪死枫宸。臣如无罪何屈身,当时回天力万钧。震慑贵戚动九垠,生为郎官死勾陈。忠必获报神必灵,宜其庙貌高麒麟。”

这是明代诗人唐文凤的诗《董宣庙》。

至今,在董宣曾经就职的洛阳老城,有一处明代建筑旧址,人称“董宣祠”。祠堂旁有一株600多岁的古槐巍然屹立,枝叶繁茂、虬枝如龙、树冠若盖,这便是有名的“董宣槐”。

在圉镇镇,李琚建董宣庙时,明朝第九位皇帝朱祐樘在位。这位与汉文帝、宋仁宗齐名的贤主,为人宽厚仁慈,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他整顿吏治,罢免以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斥逐佞幸之臣,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并为于谦建旌功祠,使朝政一新。其执政时期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由此看来,明代各地修建董宣庙,与当时的政治清明有关。

自元代以来,由董宣的事迹改编的戏曲很多,如京剧《强项令》、秦腔《卧虎令》、晋剧《卧虎令》、川剧《卧虎令》、曲剧《洛阳令》。

“圣旨飞传洛阳令,文武百官齐担惊,一个个劝我低头把罪认,也免得天威震怒,顷刻之间斩首午朝门,咱董宣若是贪生怕死存侥幸,又何必正国法惹火烧身,斧钺难摧我这刚直性,几度谪官又见君。”

听着这熟悉的京剧《强项令》里西皮垛板,让人不由得想起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话语:“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古往今来,数不尽的能臣廉吏、有志之士,在青史中熠熠生辉,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佳话,也以其高贵的品质浸润后世。

标签:

  • 标签:中国观察家网,商业门户网站,新闻,专题,财经,新媒体,焦点,排行,教育,热点,行业,消费,互联网,科技,国际,文化,时事,社会,国内,健康,产业资讯,房产,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