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财经 >

短讯!寻味开封:宋朝出口粮食吗

汴梁晚报 | 2023-06-05 10:12:39

宋朝疆域狭小、外敌众多,养官养兵负担沉重,不得不走重商主义路线,通过国企改革和对外开放来增加财政收入。

宋朝国企改革的核心政策叫“实封投状”:凡是经营不善的国营酒厂、醋厂、盐场、矿山、渡口、丝绸作坊、瓷器作坊,都承包给商人来经营。商人想承包,得把押金数目和每年能缴纳的利税数目写在纸上,像投票一样投进衙门口的一只大箱子里。到月底,官员打开箱子,公开唱价,谁承诺缴纳的利税最多,谁就能拿到承包权。这种制度设计非常公平,堪称全世界最早的招投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至于宋朝的对外开放,其繁荣程度在古代中国更是空前绝后,远远胜过此前的汉朝、唐朝,此后的元朝、明朝和清朝。元朝统治者比较“土鳖”,看不到进出口贸易对国家财政的好处,竟然两度撤销市舶司(海关),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试图用“官本船”垄断进出口,结果赔得一塌糊涂。而在宋朝,尤其在南宋,泉州、福州、广州、钦州、明州(今宁波)等海关始终是开放的,朝廷不仅不禁止商船出海,而且推行“招诱”政策,对来华外商予以奖励,开招商引资之先河。

在宋朝的进出口贸易中,瓷器是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丝绸排在第二,其次是铁器、铜器、砂糖、蜜饯,此外还有几种比较独特的商品。哪几种呢?一是铜钱,二是书籍,三是粮食。

与宋朝同时代的那些政权,如辽国、金国、西夏、蒙古,铸造铜钱的技术都比宋朝落后,对宋朝的铜钱都很欢迎;与宋朝有频繁贸易往来的阇婆(爪哇)、真腊(柬埔寨)、蒲甘(缅甸)、三佛齐(印尼)、渤泥(印尼的加里曼丹岛)、故临(印度南部的奎隆港)等王国,则大多不会铸造铜钱,通常用白银和实物作为交易媒介,对宋朝铜钱更加渴求。这些国家将货物运到宋朝,其中一部分换成铜钱运回国内,以至于将铜钱变成宋朝官府屡禁不止的出口商品。

再说书籍出口。宋朝造纸术突飞猛进,雕版印刷术空前发达,民间出版业持续繁荣。当时隶属汉字文化圈的那些国家,诸如新罗(朝鲜半岛南部)、高丽(朝鲜半岛北部)、琉球(今日本冲绳县)、交趾(越南北部)等国,都热衷于进口宋朝书籍,于是书籍也成了宋朝的出口商品。

至于出口粮食,现在听起来毫不奇怪,在古代就非同寻常了。古代粮食产量低下,大多数国家生产的粮食连养活本国人民都困难,出口粮食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是,宋朝竟然能出口粮食。

南宋史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第三十五卷记载,公元1130年,金国闹灾,粮价暴涨,而南宋统治下的江浙粮食大丰收。于是,山东商贩走海路到宁波和绍兴收购粮食,江浙商贩走运河到淮北贩卖粮食。当时宋高宗在位,担心粮食出口会导致南宋粮荒,严令禁止粮食外运。但因为有暴利驱使,江浙商贩仍然暗地里向金国走私粮食。

《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公元1217年,上海华亭、浙江海盐、江苏镇江、江苏南通等地粮食大丰收,民间广有余粮,而越南北部闹灾,于是便有商贩将粮食装满大船,走海路销往越南,返程时再将越南的香料和珍珠运回来。

当然,南宋也有闹饥荒的时候,此时南宋朝廷便鼓励商贩从邻国收购粮食。例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第八十九卷记载,公元1141年农历七月,宋高宗拨给陕西20万贯经费,用来奖励那些从金国收购粮食的商人。南宋前期与金国交战不休,表面上打的是军事战,本质上打的是经济战,而粮食战争就是经济战的一部分。整体来看,南宋粮食相对丰足,金国粮食相对短缺,所以单看民间贸易的话,南宋粮食走私到金国的数量远远超过从金国销往南宋的数量。

往前追溯到北宋时期,北宋笼络着青唐吐蕃(吐蕃衰落后的政权,疆域在今青海一带),借用吐蕃的兵力对付西夏,同时也跟西夏进行贸易。北宋靠什么笼络吐蕃?靠粮食。吐蕃常年缺粮,北宋便用粮食雇佣吐蕃军队,打仗不发钱,只发粮食。北宋靠什么跟西夏贸易呢?主要也是粮食。西夏有盐矿,人力成本又低,出产的青白盐比北宋山西的池盐更便宜,于是北宋就用粮食跟西夏换盐,双方都比较划算。当北宋关闭榷场(边境贸易场所)禁止商贩出口粮食到西夏时,西夏就闹粮荒,于是出兵到陕西抢粮食。宋人笔记《鸡肋编》记载,陕西农民喜欢把粮食窖藏起来,大户人家能存几千石粮食(宋朝1石小麦重约50公斤),够吃20多年,实在让缺粮的西夏羡慕嫉妒恨。

宋朝疆域狭小,其中南宋疆域不到300万平方公里,人口却在1亿左右。疆域很小、人口很多,粮食为什么还能出口呢?一是因为宋朝统治着江浙,而江浙从魏晋以后就一直是中国的粮仓;二是因为宋朝农业技术革新,有更加高产的粮食品种,有相对先进的开荒技术、耕种技术和灌溉技术。

先说粮食品种。早在北宋中叶,宋真宗就从印度引进了“西天绿豆”、从越南引进了“占城稻”。苏东坡有诗云:

甘山庐阜郁相望,林隙熹微漏日光。

吴国晚蚕初断叶,占城早稻欲移秧。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江南地区广泛种植越南“占城稻”的场景。

再看开荒技术。因为人多地少,宋朝农民将荒山开辟成良田,过去荒无人烟的闽北丘陵区被开发出大片的梯田。宋朝人还喜欢围湖造田和填海造田,据陆游《老学庵笔记》描述,他亲眼见到绍兴老家的鉴湖面积在缩小,因为老百姓在跟鉴湖抢“地盘”。按现代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这样做不利于长远发展,但短期来看确实能增加粮食产量。围湖造田的同时,宋朝农民又发明了“葑田”——在竹筏上堆放干草和泥土,在泥土上种菜种粮食,等于凭空创造出了可移动的水上耕地。

再看耕种和灌溉技术。宋朝人发明了新式的铁犁,犁头的倾斜度可以调整。宋朝人发明了新式的水车,将其架设在溪流当中,水流带动叶轮,轮子带动翻筒,翻筒将溪水自动抽出来,泼洒在提前挖好的垄沟里,就这样自动地流进田地,几乎不用人力。

最值得称道的是,小麦在宋朝被彻底普及。宋朝以前,小麦主要在北方种植,淮河以南几乎见不到小麦。北宋灭亡后,中原居民南渡,小麦也被带到南方,不仅在淮河以南种植,而且在长江以南种植。南宋统治的百余年间,江南普遍实现了麦稻两熟,个别地方甚至实现了小麦、早稻、晚稻的一年三熟。

粮食新品种的引进,开荒技术、耕种技术、灌溉技术的革新,小麦在南方的普及,以上各种因素叠加起来,让宋朝的粮食产量迅速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呢?宋朝经济史学者漆侠引用了南宋太湖流域的一条亩产数据:亩产5石到7石。按1石粮食重约50公斤计算,5石到7石相当于250公斤到350公斤。很明显,这是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总产量,但在当时的世界上,这已经是最巅峰的产量了。

标签:

  • 标签:中国观察家网,商业门户网站,新闻,专题,财经,新媒体,焦点,排行,教育,热点,行业,消费,互联网,科技,国际,文化,时事,社会,国内,健康,产业资讯,房产,体育。

相关推荐